不過16年似乎特彆順利,沒兩天《完美陌生人》入選戛納主競賽單元的消息就傳了過來。
【由我國導演周遊執導,陳道明、鞏俐、劉一菲、徐爭等人主演的電影《完美陌生人》入選戛納主競賽單元。】
周遊這邊剛在李海鋒那得到了消息,國外守在那邊的記者也傳回來了消息。
“完了,周遊還是沒放過戛納!”
“戛納請見證!看我周遊一戰集齊大滿貫!”
“提前開香檳不好吧...”
“周遊:我從不失手!”
“老謀子上次帶著鞏俐和陳道明沒有在戛納掀起來浪花,也不知道這次周遊能不能有什麼驚喜。”
“劉一菲給我衝!”
“有鞏俐在很難的吧,以鞏俐在戛納的地位就算要給大概也是鞏俐好吧...”
“聽說這次好像是群像戲誒,大家應該都有機會的。”
這次戛納受到關注也正常,畢竟上次有華語電影拿到戛納的金棕櫚還是陳詩人的《霸王彆姬》,其他大多都是個人獎或是其他獎項。
說起戛納現在地位在歐洲三大之首還是要從那年的威尼斯電影節說起,有威尼斯的時候還沒有戛納,但因為那年的電影節竟然帶上了法西斯色彩,頒獎公平不公平先不說,社會影響就特彆差。
所以很多國家的電影人紛紛宣布退出了威尼斯電影節。
這也讓當時西方的許多國家意識到了這電影節不僅是藝術的聚集地,還是意識形態博弈的戰場,既然如此...那咱們自己為什麼不自己搞一個?
就這樣伴隨著二戰,戛納電影節誕生了。
當然,隨著70多年的不斷變化和洗禮到了現在,戛納血管裡當初明顯帶著zz味道的血液也稀薄了許多,儼然成為了許多電影人心中的藝術聖地,更是全球電影市場的招牌。
他有的不僅僅是那些極具權威和含金量的獎項,更重要的是它的交易量,在電影節中能促成很多電影項目的誕生和落地,也能讓很多需要扶持和發展的電影遇到他們的“金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資金到發行,這個平台應有儘有。
除了這些,戛納的地位高也有法國電影在國際電影史中地位的影響。
彆看現在的法國電影不複當年的輝煌,但真要單純說電影藝術人家法國就是歐洲的老大哥,他們電影的視聽語言和創作風格對後續很多有名的電影以及電影人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比如美國的新浪潮時期和英國的先鋒派,都有代表性的早期導演受到他們風格的影響。
再有就是戛納的那套獨立的評判標準。
為了確保電影藝術不被“票房”和“市場”影響,戛納要求來參加評選的電影是沒有公開上映的,以此來保證電影評選的純粹性,不看電影的票房,隻看它的氣質和靈魂。
然後再有評委會從藝術性、創新性、題材深度、鏡頭語言等各個方麵進行綜合評判,縱觀戛納拿獎的片子,要麼是對人性的深度挖掘,要麼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又或者具有尺度大、先鋒性和爭議性的特點。
既包容又有突破。
得到消息後的周遊倒是沒有,劉一菲也挺淡定的,她也見慣了老公去這些國際電影節跟回家似的樣子。
不淡定的另有其人。
“啊啊啊啊啊!”
北電的宿舍裡,孟子一所在的寢室幾分鐘之內湧進來很多人。
“孟姐,你是不是要去戛納走紅毯了啊?!”
喜歡導演:煤老板的審美你彆挑請大家收藏:()導演:煤老板的審美你彆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