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走進教室,完全沒有了第一次給學生們上課時候的緊張。
他自如的把手頭的資料放在講台上,看著下麵很多熟練的學生們微微點頭,這幫包括周也之內的學生們眼神都亮晶晶的看著他,其中還有不少人坐的筆直,一個個妝容打扮跟藝考似的。
男生劉海不遮住眉毛,女孩子同樣露出光溜溜的腦門,讓他覺得有些哭笑不得。
咱老周又不是來選美的。
他無視了同樣在最後排坐下的幾個老師,把帶著課件的u盤插入電腦之中,順口說道:“先來幾個人把這些資料給發下去,聽說你們都都做了準備,我簡單說兩句後咱們就開始。”
話音落下,幾個前排坐在過道之內的學生馬上小跑上前開始幫他分發資料,這種時候可不是什麼禮讓的時候。
周遊趁著他們在發資料的時候繼續道:
“我雖然是個導演,但倒也略懂一些表演。”
話音落下,台下響起輕輕的笑聲。
周遊也跟著笑:“還真不是跟你們開玩笑,導演的三大基礎能力:表演、劇作和視聽語言,很多導演係的同學開始不也跟著表演係一起上大課?其實都是相通的,隻不過現在許多導演的能力變了。”
“變成了:組局、宣傳和搞錢。”
台下又是一陣大笑。
周遊說的也是實話,網絡資本進場之後給影視圈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繁榮肯定不假,但同樣禍根深種。
最直觀的就是許多導演不想著怎麼拍好戲,而是怎麼“節約成本”。
這還是大導演。
比如一部戲出品方給定的成本是一個億,請周遊過來拍,給的導演費和票房分成就不說了,周遊的另一大收入就是“節約成本”。
簡單來說就是人家給周遊一個億,如果周遊拍完這部戲用了八千萬,那剩下的兩千萬他自己就劃拉劃拉給分了。
出品方知道嗎?
他們當然知道,但也默認這部分收入。
我給你一個億,你能保質保量的拍完還沒把預算花完是你的本事,我也不過問。
他們有其他賺錢的地方。
一轉頭,這出品方會把這部戲賣給其他幾個出品方,美其名曰“風險分攤”。
我這部戲是周遊執導的,投資了一點五個億,裡麵有哪些大牌哪些明星,你要不要?
人家其他的出品方畢竟也是專業乾這個的,團隊一琢磨就知道成本肯定到不了一點五個億,但他們衝周遊的名頭和這戲裡麵的演員也會欣然答應。
到這個階段,第一個組局找周遊的出品方就已經賺錢了。
剩下的人呢,會把自己買到手的這一部分股權去找一些民營公司繼續“風險共擔”。
那些民營公司可沒有那麼專業的團隊,他們琢磨不出這戲的成本到底有多少,有些甚至翻了番從這些人手中買了股權。
這也就是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為什麼一部電影片頭有那麼多聯合出品的原因。
這些人在片子還沒上線的時候,就已經把錢掙了。
票房爆了當然好,可就算爆了,這些人還是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