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山房論難
時值仲夏,酷暑剛剛消退。淥水山房被竹林環繞,前臨曲折溪流,後靠蒼翠岩壁。主人陳老先生備好胡麻茶、鬆仁餅,邀請四方老者論道。不久,溪橋映月之處,來了四位長者:
最先到達的是張老先生,須眉皆白,頭戴儒冠,身著深衣,手持一卷殘破的《論語》。他是洛陽名儒,曾參與《禮記》注疏的修訂;第二位是李老先生,身著布袍草履,背著一筐《道德經》,目光如寒星,已在終南山隱居三十年;又有王老先生,穿粗布短衣,腰間佩劍,臉上刻滿風霜,曾為邊關將領,熟知兵法謀略;最後到的趙老先生,頭發微斑,穿著西洋鬥篷,袖中藏著幾卷羊皮書,通曉多種語言,曾遊曆歐美各國。
陳老先生將眾人請入草堂,擺好陶製茶幾與木榻。茶煙嫋嫋間,陳老先生拍手道:“近來聽聞世人常說‘心性難以堅韌’,有的遇挫便氣餒,有的臨困則萎靡。今日請諸位先生論一論‘熬練堅忍’的道理,應當用何種方法呢?”
第一章儒者論“韌”:克己複禮,困知勉行
張老先生撫著書卷微笑,先飲了一甌茶,聲如洪鐘:“諸位可曾聽過‘士不可以不弘毅’?這是《論語》中曾子的教誨。所謂堅忍,並非強悍勇猛,而是‘克己複禮’的恒久之誌。從前,孔子在陳蔡之地受困,七天沒生火做飯,隨從們都餓病了,站不起來,可孔子依舊彈琴歌唱不止。子貢生氣地問:‘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時能堅守本心,小人一困窘就會胡作非為。’《論語·衛靈公》)這難道不是熬練心性的明證嗎?大凡心性的堅韌,如同金石受雕琢,不磨礪就不能成器。”
李老先生輕叩幾案:“張公所言儒門持守的道理,確實如此。但《尚書》也說:‘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從前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陋巷裡,彆人都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論語·雍也》),這難道不是‘熬’嗎?但我曾疑惑:如果一味持守,恐怕會變得枯槁,何不像道家主張的‘和光同塵’呢?”
張老先生正色道:“李公此言差矣。《中庸》說:‘有的人生來就知曉道理,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曉,有的人經曆困頓後才知曉,但最終知曉的道理是一樣的;有的人安然去踐行,有的人為利益去踐行,有的人勉強去踐行,但最終成功的結果是一樣的。’《中庸》)在困頓中求知,勉力踐行,正是熬練的途徑。宋代大儒程子說:‘君子做學問,一定要達到聖人的境界才停止。不到聖人境界就停止的,都是自暴自棄。’《二程遺書》)就像鑄劍,不經過百煉,怎能斬斷金屬?從前蘇武出使匈奴,拄著漢朝符節在北海牧羊,臥冰雪、吞氈毛,長達十九年,這難道不是‘熬’到極致的人嗎?《漢書》稱他‘拄著符節牧羊,睡覺起身都拿著,符節上的旄牛尾毛全都脫落了’《漢書·蘇武傳》),這樣的心誌並非天生鐵石,實在是因為每日持守,如同磨鏡,塵垢除去,光明自然顯現。”
王老先生按劍擱在膝頭,點頭道:“張公所言持守,與兵家‘持重’之道暗合。《孫子兵法》說:‘從前善於作戰的人,先創造條件使自己不被戰勝,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孫子兵法·形篇》)不可被戰勝,在於防守;可以戰勝敵人,在於進攻。防守並非閉門待斃,而是熬練心誌,積蓄力量。秦將王翦攻打楚國時,堅守營壘一年多,讓士兵練習投石、跳躍,等楚軍懈怠時再出擊,這難道不是‘熬’敵之術嗎?凡人的心誌如同弓弦,太緊會斷,太鬆會弛,隻有‘熬’的人知曉張弛之道。”
第二章道家論“柔”:反者道動,弱之勝強
李老先生捋須而笑:“諸位說‘熬’如同鑄劍、張弓,都崇尚‘堅’與‘強’,但《道德經》說:‘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轉向反麵,這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作用。’《道德經·第四十章》)最堅硬的東西容易折斷,最柔軟的東西反而長存。試看水的性子,遇到石頭就繞行,遇到深淵就積蓄,看似柔弱,卻‘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的’《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從前老子對孔子說:‘牙齒堅硬,舌頭柔軟,可年老時牙齒脫落,舌頭卻留存。’這難道不是‘柔能克剛’的道理嗎?”
趙老先生展開西洋書卷,指著上麵的文字說:“李公所言,與西方哲人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論斷,都在說‘變’的道理。但西方學者塞涅卡也說:‘困苦能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塞涅卡《道德書簡》)他說的‘孕育’,與‘熬’意思相近,但更注重‘順受’。從前蘇格拉底被判處鴆酒之刑,飲藥前還在討論哲理,這難道不是將精神‘熬’到純粹的境界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老先生拍手道:“趙公引用西哲的話,恰好契合道家‘坐忘’的境界。《莊子》說:‘知道事情無可奈何,就安然把它當作命運,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莊子·人間世》)安然接受命運,並非消極,而是知曉‘命’不可抗拒,於是‘熬’煉心誌去順應,如同狂風暴雨終究不能持續一整天,守到雲開霧散,自然看見明月。從前楚狂接輿唱道:‘鳳啊鳳啊,你的德行為何衰敗!過去的已無法挽回,未來的還能追補。’《論語·微子》)這個‘追’字,正包含著‘熬’中求變的意思。就像煉丹,文武之火交替使用,武火猛烹,文火慢煨,並非一味強熬。”
張老先生撚須沉吟:“李公說‘柔’,但《周易》說:‘天道剛健不息,君子應當自強不息。’《周易·乾卦》)如果一味守柔,恐怕會變得頹靡。漢代大儒董仲舒說:‘天不變,道也不變。’《漢書·董仲舒傳》)這裡的‘不變’,並非死守,而是‘熬’中持守根本。就像諸葛武侯在五丈原屯兵,與司馬懿相持百日,用‘熬’來製敵,這難道不是剛柔相濟嗎?”
第三章兵家論“忍”:十年磨劍,待機而發
王老先生忽然拔劍出鞘,劍光映得竹影搖動,又將劍插回鞘中,聲如龍吟:“諸位論儒道的‘熬’,都注重內修,而兵家的‘熬’,注重外功。《吳子》說:‘用兵有四個關鍵:一是掌握士氣的時機,二是利用地形的時機,三是運用謀略的時機,四是充實力量的時機。’《吳子·論將》)‘氣機’就是培養士氣,非‘熬’不能穩固。從前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到吳國做臣妾,‘親自耕種,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加肉,穿衣不穿華麗的色彩,降低身份禮待賢人,厚待賓客,救濟貧困,悼念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這十年生養百姓,十年教育訓練,難道不是‘熬’練民力、‘熬’練心誌嗎?等到討伐吳國時,士兵們都經‘三令五申’而忘死作戰,這就是‘熬’的效果。”
趙老先生翻檢書卷,指著一段羊皮文字說:“王公說勾踐,西方曆史也有類似的例子。羅馬將軍費邊與漢尼拔作戰時,知道對方銳不可當,就采用‘費邊戰略’,不與敵人決戰,用‘熬’來拖垮敵軍,西方人稱之為‘費邊主義’。他說:‘時間是最好的療藥,也是最妙的戰略。’費邊語)這與《孫子兵法》中‘以迂回為直捷,以患難為利益’《孫子兵法·軍爭篇》)的道理相通。但我更覺得奇妙的是,西方哲人尼采說:‘那些殺不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尼采《善惡的彼岸》)這句話與《孟子》中‘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給某人,一定先使他的心誌痛苦,筋骨勞累,身體饑餓,身受貧困,行動擾亂他的作為,以此來震動他的心誌,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孟子·告子下》),是多麼相似啊!”
張老先生擊節讚歎:“趙公這番議論,真可謂貫通古今變化!孟子這句話,說儘了‘熬練’的道理。‘震動心誌,堅韌性情’,並非空談,必須從困厄中得來。宋代大儒張載說:‘貧賤憂戚,其實是上天用來磨礪你,使你成功。’《正蒙·乾稱篇》)如同玉石成器,必經切磋琢磨;如同金屬冶煉,必受烈火烹煎。從前太史公司馬遷遭受腐刑,發憤著《史記》,說‘人本來都有一死,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報任安書》),這難道不是‘熬’過屈辱,化而為不朽的精神嗎?”
李老先生輕搖麈尾:“太史公的‘熬’,既像兵家的‘忍’,也像道家的‘藏’。《道德經》說:‘大器晚成,大音希聲。’《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勾踐在會稽山熬練,韓信在胯下之辱中熬練,都是‘藏’起鋒芒,等待時機。但‘藏’並非消極,而是‘熬’中積蓄力量,如同拉弓,越拉越勁,但要知道‘過剛易折’,所以《周易·係辭》說:‘尺蠖彎曲身體,是為了向前伸展;龍蛇冬眠潛伏,是為了保存自身。’《周易·係辭下》)”
第四章西學論“毅”:意誌為基,習慣成自然
趙老先生更頻繁地展開書卷,指著一段墨書說:“諸位論及‘熬練’,多以華夏經典為據,但西方人對於‘堅忍心性’的研究,也有精妙道理。十八世紀西方哲人康德說:‘意誌是自由的,而自由意誌需要道德法則的約束。’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這種‘約束’,就是‘熬’的一種。更有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詹姆斯《心理學原理》)‘熬’並非一日之功,而是以習慣成自然,就像西方人練體操,每日堅持,筋骨自然強健。”
王老先生點頭:“趙公說‘習慣’,與兵家‘練兵’之道相合。《吳子》說:‘第一,說話絮絮叨叨、和顏悅色的,會失去眾人;第二,頻繁處罰的,會困擾眾人;第三,頻繁獎賞的,會使眾人困窘。’《吳子·治兵》)練兵不僅靠刑賞,更要用軍紀‘熬’練習性,如同良匠琢玉,絲絲入扣。從前嶽飛練兵,要求‘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這難道不是‘熬’成鐵律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老先生撫案道:“西哲說‘意誌’,與儒家‘立誌’相通。《朱子語類》說:‘做學問必須先立誌。誌向確立後,學問就可以逐步著力。立誌不堅定,終究不能成事。’《朱子語類》卷八)立誌之後,必須‘熬’練誌向,如同農夫耕田,春種夏耘,秋獲冬藏,缺一不可。西方有哲學家叔本華,說‘意誌是世界的本質’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他的學說雖有偏頗,但‘意誌需要磨礪’的觀點卻與我們儒家相合。”
李老先生忽然指著窗外竹影說:“諸位看這竹子,破土時要頂開石塊,長成後遇風彎曲,雪壓不折,這難道不是‘熬’的象征嗎?西方人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物種起源》),‘適者’並非最強的,而是最能‘熬’的。如同深海的魚能忍受水壓,沙漠的駱駝能熬住乾旱,這是天地教導眾生‘堅忍’啊。所以《道德經》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熬練’的方法,難道能脫離自然之道嗎?”
第五章合論:熬練之要,在合天人
陳老先生久未說話,此時拍手起身:“諸位高論,如同萬川歸海,各顯精妙。我不自量力,試著做個小結:‘熬練堅忍’,大約有三層含義——
第一是‘守誠’。《中庸》說:‘誠,是上天的法則;追求誠,是做人的法則。’《中庸》)守誠如同守夜,需要徹夜不眠,稍有懈怠就會昏沉。蘇武持節,勾踐嘗膽,都是對自己的誌向‘誠’,所以能‘熬’過寒冬。西方人塞涅卡說‘忠誠是人生的磐石’塞涅卡語),也是這個道理。
第二是‘知變’。《周易》說:‘事物到了儘頭就會變化,變化就能通達,通達就能長久。’《周易·係辭下》)‘熬’不是死守,而是如同良醫用藥,寒就溫之,熱就涼之,知曉時機與形勢。費邊的‘熬’在於避其鋒芒,勾踐的‘熬’在於積蓄力量,都是因變化而施策。西方哲人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合理’就是合乎變化。
第三是‘合天’。《莊子》說:‘天地與我一同存在,萬物與我合為一體。’《莊子·齊物論》)‘熬’到深處,就能與天相合,如同鬆柏經霜更茂,金石曆火更堅。西方人說‘自然選擇’,我們儒家說‘天人合一’,道理是一樣的。”
張老先生肅然起敬:“陳公這番議論,真是抓住了要害!從前程子說:‘君子做學問,不如心胸開闊而大公無私,事物來了就順應處理。’《二程遺書》)‘開闊’是守其誠,‘順應’是知其變,‘大公’是合於天。這就是‘熬練’的最高境界。”
李老先生也感歎:“《道德經》說‘最巧妙的好像笨拙,最善辯的好像木訥’《道德經·第四十五章》),‘熬’到極致,看似愚拙,實則通神。如同庖丁解牛,‘用精神去接觸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而精神活動’《莊子·養生主》),這難道不是‘熬’到化境嗎?”
王老先生按劍長揖:“我曾統兵,見過真正的英雄並非斬將奪旗之人,而是能‘熬’過絕境的人。比如漢代將領耿恭守衛疏勒城,‘榨取馬糞汁來飲用’《後漢書·耿恭傳》),這難道不是‘守誠、知變、合天’嗎?今日聽諸位所言,才知道‘熬練’不僅在疆場,實在是人生大道。”
趙老先生合卷起身:“西方有諺語說:‘時間能治愈一切,隻要你學會等待。’tiesatearntoait.)但‘等待’不是空等,而是‘熬’中修養自己。如今看華夏聖哲與西方賢達,在‘堅忍’的道理上如此契合,這難道不是天下大道本相通嗎?”
終章:山月照人,各悟其道
此時已到夜半,山月透窗而入,滿室清輝。陳老先生讓童子點燃蠟燭,取來紙筆說:“諸位高論,應當記錄下來以惠澤後學。”
張老先生寫道:“堅忍的道理,首先在於立誌,其次在於守誠,最終在於達到化境。如同金屬在熔爐中,不冶煉不成器;如同寶劍在磨石上,不磨礪不鋒利。”
李老先生寫道:“熬不是強熬,而是順應自然之理。如同水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如同樹木成材,曆經四季變化。”
王老先生寫道:“用兵靠‘熬’取勝,為將靠‘忍’成就。從前淮陰侯韓信受胯下之辱,最終成為漢將;蜀漢丞相諸葛亮七擒孟獲,才平定南中。”
趙老先生寫道:“西方哲人說‘毅’fortitude),是四大主德之一,與華夏‘韌’的道理相通。看蘇格拉底之死、哥白尼之忍,都是人類‘熬練’精神的豐碑。”
陳老先生最後寫道:“天下事,沒有一蹴而就的。‘熬’這個字,從火從敖,火烤而心不躁,身勞而誌更堅。諸位請看,晨露雖微小,能穿透草葉;涓流雖細弱,可彙成江海。這難道不是‘熬練’的象征嗎?”
說罷,四位老者相視一笑,見窗外竹影搖曳,溪聲潺潺,恍惚覺得天地也在“熬”中流轉,生生不息。不久,雄雞報曉,四位老者告辭離去,各自攜一卷清輝,隱入蒼茫山色之中。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