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行動守規又能變通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雜論對話 > 第6章 行動守規又能變通

第6章 行動守規又能變通(1 / 1)

深冬的雪粒子打在“同盛號”當鋪的銅招牌上,王掌櫃望著蜷縮在門檻下的老婦,指尖捏緊了她遞來的破棉襖——按當鋪規矩,“衣料破舊者當價減半”,可這棉襖裡還裹著張泛黃的“義莊施粥票”,日期竟停在三年前。賬房先生咳嗽著翻賬本:“東家,上月已破例給了三個難民‘溫情當’,再破規矩,恐壞了老朝奉傳下的‘鐵秤星’。”

銅火盆裡的炭火星子蹦出來,落在王掌櫃的青布鞋底上。他忽然想起祖父臨終前說的話:“櫃台上的規矩是死的,櫃後頭的心是活的——但活泛勁兒,得踩在規矩的磚縫裡。”

一、規矩是錨,變通是帆:商道裡的“舟行之道”

《淮南子》早有妙喻:“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但度量不是枷鎖,正如春秋時弦高販牛,路遇秦軍襲鄭,本應嚴守“不得擅動貨物”的商規,卻敢將千頭牛充作“犒軍之禮”——表麵破了“貨主財”的矩,實則守住了“家國義”的根。事後鄭穆公賜他大夫之位,他卻婉拒:“販牛當守商規,救國當儘民責,二者各安其位,方得始終。”

晉商“相與”的彈性邊界:祁縣喬家的“大德通”票號有本《通融章程》,明寫“三不變通”:銀錢成色不變、契約期限不變、防偽印記不變,卻留了“三可通融”:孤寡老弱的典當可延三日贖期、災年商票可按七成提前兌付、讀書人的字畫當可憑科舉名次溢價——就像喬致庸掛在票號裡的楹聯:“規矩如秤砣,懸在那裡不動;變通如秤杆,隨物重而斜,卻始終對著天上的星。”

《士商類要》的“活套法”:明代商書教後人“執經達權”:“遇荒年糶糧,可減價一成,卻必令饑民登記戶籍——非是薄情,怕的是‘一減無度,反亂了糧市的衡’。”徽州茶商程春宇曾記:某年暴雨衝毀茶路,茶農無法按期交貨,他按契約收了三成違約金,卻將錢折成茶苗送給茶農:“規矩是‘違約必罰’,變通是‘罰後助其再興’,秤杆兩頭,一頭壓著信,一頭托著仁。”

二、執經達權:老商道裡的平衡術

揚州鹽商伍秉鑒的賬房裡,至今藏著兩本賬冊:一本《紅皮正賬》,記著“銀兩分厘必較,契約字墨必謹”;一本《藍皮副賬》,記著“災年施粥、寒夜贈衣”的善舉——他常對兒孫說:“正賬是船身,副賬是帆影,船身不牢,帆影必斜;但隻有船身沒有帆,也渡不過商海的浪。”

胡雪岩的“藥規人情”:胡慶餘堂的“戒欺”匾下,有塊小木牌寫著“三不售”:黴變藥材不售、劑量不足不售、未遵古法不售,卻另有“三可通”:窮書生抓藥可賒半月、產婦急需可先給藥後補賬、急診病人可拆整匣藥——曾有乞丐犯了急症,他命人拆了剛製好的“安宮牛黃丸”,末了說:“藥是救人的,規矩是護藥的,拆藥壞了‘整匣不拆’的規矩,卻守住了‘藥比天大’的本心。”

當鋪裡的“死當活解”:平遙日升昌的老朝奉收當,必念兩遍“當訣”:第一遍念“當期三月,過期不贖”,第二遍念“遇喪病者,可憑鄉鄰保人延一月”。光緒年間,有位舉子當掉祖傳硯台赴考,到期未歸,老朝奉便將硯台移到“留待閣”,每日用軟布擦拭——“按規矩該充作死當,可想著他或許是路上遭了難,這硯台於他,不止是錢,更是個念想。”

三、方圓之道:在刻度與溫度間行走

嶺南“十三行”的老買辦們有個“銅錢哲學”:“銅錢外圓內方,方是規矩,圓是變通——方得太尖,紮手;圓得太滑,失準。”乾隆年間,行商潘啟官與英國商人訂了瓷器合約,規定“白釉上不得有一絲冰裂紋”,卻在驗貨時發現,匠人因窯溫驟變,在釉麵燒出了天然的“魚子紋”——按規矩該退貨,他卻連夜請來洋人畫師:“這紋路如星落湖麵,若更名‘天工紋’,是否比死白更妙?”後來這批“瑕疵品”竟成了歐洲貴族追捧的“東方秘釉”。

《清稗類鈔》的“破矩立矩”:有徽商遇碼頭工人罷工,貨物滯留無法按期交貨,按契約需賠三成違約金,他卻帶著酒肉上工棚:“規矩是我欠貨主的債,人情是我謝你們的勞——這樣吧,今日你們幫我搬貨,我按‘加急工’給雙倍腳錢,違約金我照賠,但這腳錢,算我個人謝你們的。”工人感動,不僅連夜搬貨,還從此成了他的“專屬腳夫”——原來最高明的變通,是在規矩的裂縫裡,種出人情的花。

日本“三菱商社”的中國學:岩崎彌太郎曾研習《胡雪岩商道》,學來“三變三不變”:不變的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可變的是“付款方式、交貨期限、售後條款”。甲午戰後,他遇中國茶商因戰火無法按時交茶,便將“現金支付”改為“以茶易煤”,既遵守了“不拖欠貨款”的規矩,又幫茶商盤活了庫存——恰似胡雪岩所言:“規矩是河壩,變通是開閘放水,壩不牢,水會衝垮一切;但隻築壩不放水,壩裡的水也會發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現代商道的古今回響

西湖畔的“知味觀”後廚,年輕的掌勺師傅正對著“古法糖桂花用量:每斤糯米放三錢”的老規矩發愁——今日來的客人是糖尿病患者,按規矩不能減糖,可三錢桂花蜜對病人來說太甜。老掌櫃擦著手過來,從櫥櫃裡拿出代糖罐:“三錢桂花蜜照放,另加半錢代糖,甜度不變,卻減了糖分——老規矩是‘保持風味’,不是‘死守分量’,咱們變的是‘術’,守的是‘讓客人吃得舒心’的‘道’。”

某跨境電商的“製度彈性”:創始人定下“不賒賬”原則,卻為偏遠山區的小商戶開通“45天賬期”,前提是“每筆訂單上傳物流實時追蹤”——“規矩是‘防範風險’,變通是‘給小商戶喘氣的時間’,但追蹤物流的監控,比現金預付更嚴,因為我們守的不是‘死規矩’,是‘讓生意活下去’的真規矩。”

老茶樓上的“新派茶規”:嶺南“陶陶居”推出“電子點菜單”,卻在菜單最末留著行小字:“若老客不慣觸屏,可喚夥計手寫點單,按舊例送一碟陳皮”——變的是點單方式,不變的是“不讓任何一位客人因規矩而疏遠”的心意,就像老掌櫃說的:“規矩是件棉襖,該隨天氣添減,但棉襖的暖意,從來不該變。”

雪粒子停時,王掌櫃在老婦的當票上蓋了兩個戳:左邊是“當銀五錢”的紅戳按規矩減半),右邊是“另贈炭票一張”的藍戳從“義濟賬”裡支)。老婦捏著當票踉蹌出門,棉襖口袋裡掉出半塊硬餅,滾到當鋪的青石門檻下——那裡刻著generations前留下的“規”字,筆畫間嵌著經年的雪水,卻在“規”字右下角,悄悄長著株嫩黃的迎春,根須正從規矩的磚縫裡鑽出來,朝著太陽的方向,輕輕揚起了芽。

賬房先生望著那株迎春,忽然懂了:原來最好的規矩,從來不是鐵打的牆,而是木打的柵欄——柵欄的豎條是原則,橫檔是變通,縫隙裡漏進的陽光和雨水,讓規矩本身也有了生長的力氣。就像王掌櫃此刻撥響的算盤,珠子在橫梁上下跳動,上邊的兩顆代表“變通的餘地”,下邊的五顆代表“遵守的底線”,而橫梁始終穩穩的,托住了這人間的煙火,也托住了商道的良心。

窗外的雪開始化了,滴在“同盛號”的銅招牌上,敲出清淺的響。那聲音像極了祖父當年教他背的《商訓》:“規者,框也,框住的是歪風;變者,辯也,辯明的是正道。框裡有辯,辯不離框,方得長久。”指尖劃過當票上的紅藍雙戳,他忽然明白:真正的變通,從來不是踩碎規矩的磚,而是在規矩的地基上,搭出一扇能透風、能望景的窗——讓該進來的陽光進來,讓該守住的溫暖,永遠不冷。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變身毒哥,我在萬界撈穿越者 每天去夢裡雇傭小怪物 老爸二婚,天降五個絕美姐姐 羅漢伏魔從倚天屠龍開始 口紅為證:總裁的贖罪追妻 深港未眠 戀愛療愈手冊 靈湮紀元 隱婚三年,提離婚後高冷機長悔斷腸 好先生之我有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