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太學論古
中秋時節,太學裡的銀杏葉鋪滿石階。三位國子博士在彝倫堂相聚,見一名監生的算籌不慎落在《食貨誌》上,恰好蓋住了耿壽昌的傳記。陳博士輕撫書卷歎息道:"古代賢者設立常平倉,穀價低時買入、高時賣出,收取不超過三分的利息,這是無風險食利的源頭。如今世風日下,學子多追求投機暴利,但真正能守住如磐石般穩固收益的人又有多少?"
李博士展開羅馬《十二銅表法》的殘片笑道:"您難道沒聽說過《十二銅表法》中記載的公債製度嗎?羅馬市民購買公債如同購置磐石,與我國漢代的常平倉製度不謀而合。最近翻閱威尼斯檔案,發現其12世紀的"康曼達契約",資本方坐收三成利潤,百年間從未爽約。"
張博士指著簷下的鐵錢櫃說:"我曾見過北宋宣和年間的交子印版,每發行一貫交子,就儲備三百文鐵錢作為鈔本。如今的黃金etf,每單位對應一定盎司的黃金,不正是古法的延續嗎?"三人相視,隨即落座論道。
對話一:磐石之基:無風險食利的本源
陳博士問:"《老子》說"重為輕根",食利的"重",根基究竟在哪裡?"
李博士輕撫書卷回答:"其根基有三:一是國家信用,如漢代常平倉有太倉的官方印信,如今的國債則有財政部的印章;二是實物錨定,宋代交子以鐵錢作為鈔本,如今的黃金etf以盎司黃金作為實物支撐;三是法律保障,羅馬的"森普羅尼法"明確公債細則,如今的《證券法》也詳細記載本息條款。"
張博士點頭道:"我家鄉有位老官吏,收藏著康熙年間的官票,背麵刻有"以戶部庫銀為備"的字樣,至今仍可兌換。去年西安有位李老太太購買了二十兩黃金的國債,年息三分四厘,到期後本息累計達二十二兩七錢,她的女兒用這些利息作為資金遊曆太學,這正是三大根基的驗證。"
李博士展開算籌說:"漢代的算緡、唐代的櫃坊,都深諳複利的道理。我在辛卯年購買了十兩黃金的國債,年息三分六厘,到辛醜年時,本息已累計達十三兩六錢。這難道不是《戰國策》中"千金之資,坐收十倍"的微小驗證嗎?"
張博士指向太學裡的古槐:"這棵樹種植於洪武年間,起初隻有手指粗細,如今已能遮蔽陽光。我的曾祖父在乾隆年間存入百兩白銀,定期存放百年,本息竟能購置千畝良田。如今江南有士人給兒子購置"教育金國債",每年投入二十兩黃金,十八年後本息足以供孩子就讀太學,這就是複利的功效。"
李博士翻閱西洋賬本補充道:"荷蘭17世紀的"統一公債",以東印度公司的紅利作為保障,持有者每年獲得三分利息,百年後本息可購買阿姆斯特丹的運河屋。這與《管子》中"時斷則循,智斷則備"的思想不謀而合。"
對話二:古今實證:無風險食利的案例考
陳博士說:"希望聽聽本土的典型案例。"
李博士展開《漢書·食貨誌》道:"耿壽昌設立的常平倉,"命令邊郡都修築糧倉,穀價低時加價買入,穀價高時減價賣出",收取的利息不超過三分,這是官府無風險食利的開端。宋神宗推行市易法,商人向市易務貸款,以田宅作為抵押,年息二分,如同魚兒在池中安穩遊動。"
張博士捧出鹽引道:"明代的開中鹽法,商人向邊境輸送糧食,獲得鹽引進行販賣,官商分利,百年間從未差錯。我家收藏的萬曆鹽引,當年輸送千石糧食,獲得百引鹽的販賣權,每年得到三分利息,可購置十畝良田。"
陳博士出示國債憑證說:"如今購買國債非常便捷。去年我購買了五年期的十兩黃金國債,年息三分五厘,每年獲得三錢五厘的利息,恰好作為束修之資。聽說嶺南有位老翁,用國債的利息設立義學,培育後進,這正是《禮記》中"老有所終"的實踐。"
李博士展開威尼斯檔案道:"12世紀威尼斯的"公債"prestiti),以海關收入作為抵押,市民購買公債如同購置磐石。其賬簿記載,1171年公債持有人每年獲得五分利息,可購買百磅胡椒。"
張博士讚歎道:"羅馬的"維斯塔貞女基金",以神廟資產作為抵押,貸款取息,千年不墜。如今的德國國債,信用評級aaa,購買者稱"安枕無憂"。昨天閱讀倫敦公報,英國國債自1694年發行以來,至今本息從未爽約,這與《商君書》中"利出一孔"的功效相同。"
李博士指著《泰晤士報》說:"美國1933年推行《農業調整法》,設立農產品信貸公司,豐年儲備糧食,災年拋售,其製度與我國常平倉如出一轍。如今的日本郵政儲蓄,吸納民間資金購買國債,每年獲得二分利息,成為養老的基礎。"
對話三:傳家之道:無風險食利的傳承智慧
陳博士問:"如何用無風險食利來傳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博士展開家譜道:"我家傳有三策:一是購置國債,如同漢代常平倉,永遠不會虧損;二是存大額存單,如同晉商的票號,可轉讓應急;三是保留貨幣基金,如同唐代櫃坊,隨用隨取。去年修建祠堂,將存單轉讓給鄰居,一天就獲得資金,利息損失甚微。"
李博士補充道:"宋代的"族學田",用租息資助學業,這是無風險食利傳家的典範。我為孫輩購置"教育金國債",每年投入二十兩黃金,十八年後,本息足以供其就讀太學。聽說徽州有家族,用祠堂公田的租息設立義莊,綿延十世,這正是《詩經》中"詒厥孫謀"的體現。"
張博士翻閱西洋家譜道:"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用公債利息資助藝術,六百年後,其遺產仍澤被後世。他們收藏的1427年威尼斯公債契約,本金百兩黃金,每年獲得五分利息,如今換算成金幣達兩千,這難道不是《道德經》中"既以為人己愈有"的驗證嗎?"
陳博士感歎道:"羅馬元老瓦勒裡烏斯,將公債作為傳家寶,子孫雖更迭,本息卻從未丟失。如今的蘇格蘭貴族,仍持有18世紀的英國債券,每年獲得利息,這與我國晉商票號"一紙千金"的信譽交相輝映。"
對話四:經世之用:無風險食利的治國理念
李博士展開《鹽鐵論》道:"桑弘羊說"用輕重之術治理百姓,用平準均輸之法調節經濟",這是官府無風險食利的大義。漢宣帝時期,常平倉每年收入百萬利息,足以供給西域屯田的資金。如今財政部發行的國債,每年收入萬億利息,用以充實河工、漕運經費,這正是《尚書》中"以公滅私"的治理理念。"
張博士指著太學的河圖道:"元世祖設立"和糴所",豐年收購糧食,災年出售糧食,收取二分利息,既平定物價,又充實國庫。如今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買賣國債調控貨幣,與古代製度一脈相承。"
陳博士問:"無風險食利對民生有何益處?"
李博士出示賬冊道:"宋神宗時期,市易務貸款給百姓,年息二分,商人借此互通有無,市井繁榮。如今的養老國債,老年人每年獲得利息,足以供給粥食。聽說浙東有位老太太,持有千兩黃金的國債,每年獲得三十兩利息,恰好作為春秋祭掃的資金,這正是《孟子》中"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的景象。"
終章·彝倫悟道
暮色漸濃,三位博士步出彝倫堂。陳博士指著算籌說:"這算籌雖小,卻能計算千年的利益。從前計然教導範蠡"物價高時賣出如糞土,低時買入如珠玉",這不僅是求取利益,更是守護國家。"
李博士說:"無風險食利,如同江河安瀾,雖無驚濤駭浪,卻能承載舟船。希望世人知曉:食利並非追求暴富,而是為了傳家治國。"
張博士點頭道:"我將在竹簡上刻下:"利如泉湧,本如磐石,信如日月,此為無風險食利之道。""三人隨即作揖告彆。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