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解決問題要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雜論對話 > 第381章 解決問題要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

第381章 解決問題要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1 / 2)

溯本求源:在問題的根係上播種解決方案

引言:枝葉之疾,根係之困

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若某日葉片枯黃、枝乾萎靡,多數人會急著修剪殘葉、噴灑藥劑,卻鮮少有人俯身查看土壤下的根係——或許是土壤板結阻斷了養分輸送,或許是蟲蛀侵蝕了根基。世間問題亦如樹木,我們所見的“葉片枯黃”隻是表象,真正的病灶往往藏在深層的“根係”之中。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最危險的莫過於解決錯誤的問題。”在商業世界與社會治理中,無數案例印證著一個真理:唯有穿透表象找到根源,才能讓解決方案落地生根,而非淪為曇花一現的應急之舉。

從華為“華為的冬天”預警中對技術研發短板的深耕,到豐田通過“5hy分析法”揪出生產線停機的核心症結;從馬雲“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背後對中小企業外貿痛點的洞察,到稻盛和夫用“阿米巴經營”重構企業管理的底層邏輯——那些穿越周期的商業傳奇,無一不是將“找根源”作為解決問題的起點。中醫“望聞問切”的診斷智慧與“君臣佐使”的配伍邏輯,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問題解決框架:先精準識症,再係統開方,最終實現“標本兼治”。

一、望聞問切:在表象與本質間架起橋梁

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四法,通過觀察神色、傾聽聲息、詢問症狀、觸摸脈象,由表及裡推斷病因。解決問題亦需如此:跳過浮於表麵的“症狀描述”,用係統性觀察與深度追問,讓根源從混沌中顯現。

一)望:於細微處見端倪

“望”是觀察的藝術,要求我們跳出“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從全局與細節中捕捉問題的蛛絲馬跡。李嘉誠在經營長江實業時,有個廣為人知的習慣:每周必抽時間到項目現場走動,觀察工人操作細節、材料堆放狀態,甚至留意工地食堂的衛生情況。他曾說:“表麵的繁華會騙人,但細節不會。一個工地的螺絲釘擺放是否有序,往往能看出管理的漏洞。”這種“望”的智慧,讓他總能在問題爆發前察覺隱患。

在企業管理中,“望”的核心是建立“現象數據庫”。豐田生產方式中,“現場現物現實”三現主義)原則要求管理者必須到現場觀察,而非僅看報表數據。某汽車零部件工廠曾長期被“產品合格率波動”困擾,報表顯示是“設備精度不足”,但廠長親自蹲守車間三天後發現:真正的問題是夜班工人為趕進度跳過了關鍵質檢步驟,而設備精度問題隻是偶發因素。正如豐田前社長張富士夫所言:“現場有神靈,答案永遠在現場。”不深入觀察,就容易被數據表象牽著走,淪為“用高精度設備測量錯誤問題”的徒勞。

二)聞:在聲音中辨真意

“聞”是傾聽的學問,既要聽顯性表達,更要聽隱性需求。商業世界的很多問題,本質是“需求錯配”——企業自以為的“用戶痛點”,未必是用戶真正的渴望。喬布斯曾說:“用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你把產品放在他們麵前。”這句話的深層邏輯,正是強調要超越用戶的“直接表述”,傾聽他們未說出口的潛台詞。

小米初創時,為解決“智能手機價格虛高”的問題,雷軍沒有急著定價,而是帶領團隊泡在論壇裡,“聞”了近10萬條用戶留言。用戶說“手機續航差”,背後是對“高性能與長續航平衡”的需求;用戶說“係統廣告多”,本質是對“尊重用戶體驗”的渴望。這種深度傾聽讓小米在iui係統開發中精準擊中痛點,最終用“高性價比+用戶參與感”打開市場。正如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市場調研不是問用戶想要什麼,而是理解他們為什麼需要。”“聞”的關鍵,是建立“需求翻譯器”,將碎片化的聲音轉化為結構化的根源問題。

三)問:以追問破迷霧

“問”是溯源的利器,通過層層遞進的追問,讓問題從模糊走向清晰。豐田的“5hy分析法”正是這一智慧的體現:對一個問題連續問五個“為什麼”,往往能穿透表象觸及核心。有一次,豐田生產線因機器停機停擺,工人報修“機器過載跳閘”。第一個hy:機器為何過載?因為軸承潤滑不足。第二個hy:潤滑為何不足?因為潤滑泵未按時供油。第三個hy:泵為何未供油?因為泵軸磨損鬆動。第四個hy:軸為何磨損?因為雜質進入泵體。第五個hy:雜質為何進入?因為過濾器失效未及時更換。五個追問後,解決方案從“更換保險絲”變為“建立過濾器定期更換製度”,從根本上避免了重複故障。

任正非在華為內部推行“問題溯源會”時強調:“不要滿足於第一個答案,優秀的管理者要像剝洋蔥,直到剝出最裡麵的核心。”華為曾在海外市場遭遇“客戶投訴響應慢”的問題,最初歸因於“時差問題”,但通過追問發現:時差隻是借口,真正的根源是“海外服務團隊權限不足,需層層上報審批”。最終華為通過“授權下沉”改革,讓一線工程師擁有70問題的即時決策權,投訴率下降60。“問”的核心是打破“思維惰性”,拒絕用“表麵原因”掩蓋“係統漏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切:於關鍵處握本質

“切”是決斷的魄力,在紛繁複雜的線索中抓住最核心的矛盾。《孫子兵法》有雲:“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這裡的“勢”,便是問題的關鍵節點。在商業決策中,能否“切中要害”往往決定解決方案的成敗。

馬雲創辦阿裡巴巴初期,中國電子商務麵臨“信任缺失”的致命問題——買家怕付款後收不到貨,賣家怕發貨後收不到錢。團隊提出過“線下驗貨”“中介擔保”等十幾種方案,但馬雲“切”中核心:問題不在流程而在信任機製。於是支付寶應運而生,用“第三方托管”模式直擊“交易信任”這一核心矛盾,一舉打開電商發展的瓶頸。正如馬雲所言:“解決問題要找‘牛鼻子’,抓住最關鍵的那個點,其他問題會迎刃而解。”

“望聞問切”四法的精髓,在於從“現象收集”到“本質提煉”的閉環。它要求我們既做“顯微鏡”——觀察細節,又做“望遠鏡”——俯瞰全局;既做“翻譯官”——解讀需求,又做“解剖刀”——直擊核心。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頭痛醫頭”的無效循環,為後續解決問題找準靶心。

二、君臣佐使:構建係統性解決方案

中醫開方講究“君臣佐使”:君藥治主病,臣藥助君藥,佐藥消副作用,使藥引經報使。解決問題亦需如此:單一措施難以根除根源,唯有構建“核心策略+支撐措施+補充方案+執行保障”的係統體係,才能讓解決方案落地見效、長治久安。

一)君藥:鎖定核心矛盾,打出關鍵拳

君藥是方劑的核心,針對問題的根本病因。解決問題的“君藥”,必須直擊根源矛盾,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力量。在企業轉型中,“君藥”往往是對核心業務或底層邏輯的重構。

亞馬遜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麵臨“虧損擴大”的危機。表麵看是“擴張過快”,但貝佐斯通過分析發現,根源是“用戶複購率不足”——低價策略能吸引新用戶,卻留不住老用戶。於是亞馬遜將“提升用戶體驗”定為“君藥”,推出prie會員服務:支付年費即可享受免費加急配送、流媒體服務等權益。這一核心策略直擊“複購率”根源,會員用戶年均消費額是非會員的2.5倍,不僅扭轉虧損,更構建起難以複製的用戶粘性。貝佐斯曾說:“我們永遠把用戶放在第一位,因為用戶會替我們懲罰競爭對手。”“君藥”的關鍵,是聚焦“根源矛盾”,拒絕“撒胡椒麵”式的分散用力。

二)臣藥:強化核心支撐,築牢基礎盤

臣藥輔助君藥發揮作用,解決次要矛盾。在問題解決體係中,“臣藥”是支撐核心策略落地的關鍵措施,確保“君藥”不淪為空中樓閣。

華為在研發領域推行“壓強原則”君藥:集中資源突破核心技術)時,同步配套了“人才梯隊建設”作為臣藥。任正非深知:技術突破的根源是人才,沒有持續的人才供給,“壓強原則”就是無源之水。於是華為建立“天才少年計劃”“內部技術認證體係”“全球研發中心布局”等支撐措施,每年投入營收的15以上用於研發,同時將70以上的研發費用投入人才培養。這種“君藥定方向,臣藥築根基”的搭配,讓華為在5g、芯片等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所言:“技術突破是果,人才體係是因,因果循環才能生生不息。”

三)佐藥:彌補策略短板,消除副作用

佐藥既能輔助君臣藥增效,又能消除其潛在副作用。任何解決方案都有局限性,“佐藥”的作用是查漏補缺,讓係統更具韌性。

星巴克在推行“快速擴張”戰略君藥:搶占市場份額)時,曾出現“服務質量下降”的副作用——門店增多導致標準化難度加大,員工培訓跟不上擴張速度。於是星巴克推出“夥伴成長計劃”作為佐藥:為員工提供從咖啡師到店長的階梯式培訓,設置“服務體驗官”崗位專門收集顧客反饋,甚至將員工滿意度與店長考核掛鉤。這一補充措施既保障了擴張速度,又守住了“第三空間”的核心體驗,正如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所言:“擴張是手段,體驗是目的,佐藥的價值就在於讓手段不偏離目的。”

四)使藥:打通執行鏈路,確保達病灶


最新小说: 上司白天凶神惡煞,夜裡跪地喊寶寶 慘死生子夜,重生嫡女屠儘侯府 重生成死對頭的婢女後 鎮獄司:我靠刑具斬天驕 打工三十年,我攜百萬資產回九零 天理協議 穿越後我替潘金蓮渡餘生 冰鳳覺醒之穿越全職法師 厲總,夫人說今天要拆你公司 我們一起闖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