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後,債務滾至4萬元,平台威脅“不還錢就把你的照片發給學校”,小林被迫按平台要求“拍攝露骨視頻”作為“續期抵押”;
3個月後,平台將視頻發給小林的輔導員和父母,小林不堪羞辱,從教學樓墜落身亡。
事後調查發現,該平台專門針對大學生放貸,用戶中70是“家庭貧困的學生”,他們“不敢告訴父母,隻能任人宰割”。
2.創業者的“資金鏈斷裂”:從“救急貸”到“破產清算”
2023年,浙江的張先生開了一家小餐館,因疫情虧損借了5萬元網貸“周轉”,日息萬五。
第3個月,餐館仍未盈利,網貸逾期,平台推薦他到“其他平台借款”,張先生陸續在8家平台借款,債務升至20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6個月,每月還款額達3萬元張先生月收入僅1.5萬),他開始“刷信用卡還網貸”,4張信用卡全部刷爆,欠款15萬;
第9個月,催收電話打到張先生的餐館,顧客看到“催債海報”後不敢再來,餐館倒閉;
最終,張先生因“無力償還”被起訴,名下唯一的住房被法院拍賣,妻子帶著孩子回了娘家,他從“小老板”變成“失信被執行人”,找工作都受限製。
3.老年人的“保健品貸”:被忽悠的“養老錢”
2024年,上海72歲的王阿姨,在保健品公司“免費體檢”時被忽悠:“您有三高,需要吃進口保健品,可分期購買,每月僅需500元。”王阿姨不懂“分期”是貸款,簽了合同,實際是在某網貸平台借款3萬元買保健品。
第2個月,王阿姨發現“每月要還500元,還60期”,算下來總還款3萬元,而保健品實際價值僅5000元;
第3個月,王阿姨停止還款,催收開始打電話:“你欠錢不還,會影響孫子上學!”老人嚇壞了,偷偷拿養老錢還款;
第6個月,王阿姨的積蓄被花光,催收上門噴漆,老人突發心臟病住院,兒子發現後報警,才知道母親“被貸款買了一堆沒用的保健品”。
四、利益鏈條:誰在這場“吸血遊戲”中狂歡?
網貸和信用卡陷阱的背後,是一條橫跨金融、科技、催收的暴利鏈條,每個環節都在分食借款人的血肉,年利潤規模超千億元:
網貸平台:利率越高,賺得越多
頭部網貸平台的淨利潤率遠超銀行,2023年某平台財報顯示:
利息收入占比60年化利率2436);
逾期罰息占比30違約金+複利);
服務費占比10擔保費、風控費);
淨利潤率45,是商業銀行的4.5倍。
這些利潤的背後,是“借款人的眼淚”——平台每賺1元,就意味著借款人多還3元。
信用卡中心:分期手續費是“搖錢樹”
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利潤主要來自三部分:
分期手續費占比42):某銀行信用卡中心2023年分期收入280億元,相當於每天賺7670萬元;
刷卡手續費占比35):商戶需向銀行支付0.61.2的手續費,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利息及違約金占比23):逾期用戶的“貢獻”最大,某銀行信用卡中心的“高風險用戶”逾期率超30)僅占用戶總量的8,卻貢獻了25的收入。
催收公司:暴力越狠,提成越高
催收行業的“行規”是“按回款金額提成”,逾期時間越久,提成比例越高:
逾期130天:提成20;
逾期3190天:提成3040;
逾期90天以上:提成50稱為“壞賬催收”)。
為了高提成,催收公司“鼓勵暴力”,某公司甚至給員工發“話術手冊”,包含“辱罵模板”“威脅技巧”,明確“不逼到對方崩潰,就拿不到錢”。
數據公司:精準定位“待割的韭菜”
數據公司通過“爬蟲技術”“合作渠道”獲取用戶信息,賣給網貸平台:
基礎數據姓名、電話、住址):每條0.10.5元;
行為數據消費習慣、借貸記錄):每條15元;
風險數據還款能力、逾期概率):每條1050元。
某數據公司一年向200家網貸平台出售3000萬條數據,獲利1.2億元,這些數據讓平台能“精準找到最容易負債的人”。
五、監管困局:為何陷阱屢禁不止?
儘管我國2020年出台《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規定利率上限36)、2021年發布《催收自律公約》,但陷阱依然猖獗,根源在於三大漏洞:
利率計算模糊,監管紅線成“橡皮筋”
監管規定“年化利率不得超過36”,但平台將“利息”拆分為“服務費”“擔保費”,宣稱“利息24,服務費12”,實際年化36,剛好卡在紅線邊緣。更隱蔽的是“按日計息,隨借隨還”,用戶實際使用天數短,平台宣稱“總利率低”,但折算成年化仍超36,監管難以界定。
跨區域監管真空,“狡兔三窟”難追查
網貸平台的“套路”是:
在海南、新疆等“稅收窪地”注冊公司享受政策優惠);
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設立“技術中心”開發app、運營用戶);
在三四線城市設立“催收中心”規避一線城市監管);
監管部門銀保監會、地方金融局)信息不互通,導致“甲地注冊、乙地放貸、丙地催收”的監管真空,某平台負責人直言:“隻要不在一個地方‘全鏈條操作’,就很難被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技術隱蔽性強,違規行為難取證
平台用“算法模型”動態調整利率,同一筆借款對不同用戶顯示不同利率根據“還款能力”定價),監管部門難以“一刀切”核查;催收用“虛擬撥號”每次通話顯示不同號碼)、“ai語音”規避人工錄音),暴力行為難以留下證據,受害者報警時往往“拿不出錄音、通話記錄”。
六、破局之路:從個人警惕到係統革新
要掙脫網貸與信用卡的數字絞索,需要個人、平台、監管的三方合力,更需要社會對“消費主義”的反思:
個人層麵:建立“金融免疫係統”
拒絕“超前消費”:區分“需要”和“想要”,手機、包包等非必需品,若“買不起就不買”,而非“借錢買”;
遠離“低息誘惑”:下載“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app,定期查征信,不碰“無資質網貸”可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係統”查平台資質);
信用卡使用原則:“全額還款,不分期,不開通最低還款”,若需大額消費,優先選“銀行消費貸”利率更低,流程透明)。
平台層麵:強製“陽光化”運營
明確公示“綜合年化利率”:包含利息、服務費、違約金等所有費用,用大號字體顯示在借款頁麵最上方;
禁止“以貸養貸”:平台不得向“有未還清網貸”的用戶放貸,不得推薦“其他平台借款”;
規範催收:催收時間限定在9001800,不得騷擾通訊錄好友,禁止暴力、恐嚇行為。
監管層麵:織密“防護網”
統一利率計算標準:明確“綜合年化利率=總費用÷本金÷借款天數)x365”,對超36的平台“吊銷牌照”;
建立“全國網貸監管平台”:打通各部門數據,實現“注冊放貸催收”全鏈條監控,對跨區域違規“一鍵追責”;
推動“個人債務重組製度”:允許過度負債者向法院申請“債務減免”“延長還款期”,避免“因小額債務陷入絕境”。
社會層麵:警惕“消費主義陷阱”
網貸與信用卡的泛濫,本質是“消費主義”的產物——廣告不斷灌輸“買=成功”“用貴的=有品位”,讓年輕人陷入“為麵子借錢”的怪圈。學校、社區應加強“金融教育”,教會人們“量入為出”;媒體應曝光“借貸悲劇”,打破“借錢很容易”的幻覺。
結語:金融的本質是“服務”,而非“掠奪”
網貸與信用卡本應是“雪中送炭”的工具,卻被資本異化為“錦上添花”甚至“落井下石”的陷阱。它們利用人性的弱點、監管的漏洞,將“金融創新”變成“數字高利貸”,最終讓個體在債務中窒息,讓社會為係統性風險買單。
曆史早已證明:任何以“剝削”為核心的金融模式,都注定走向崩潰——就像明清“印子錢”引發農民起義,今天的網貸陷阱若不加以遏製,也會侵蝕社會穩定的根基。
真正的金融文明,應該是“讓有需要的人能借到錢,且還得起”;真正的消費自由,應該是“基於能力的選擇,而非被誘導的衝動”。當平台回歸“服務本質”,當監管守住“底線思維”,當個人保持“理性克製”,這場“數字絞索”的遊戲才能真正終結。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