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是公司高管,能力強、脾氣好,妻子總覺得“他太完美,有點不真實”。
老陳開始刻意強化自己的“缺點”:“我其實很懶,周末就想躺平,家務全靠你”其實他會主動做飯);“我對數字不敏感,家裡開支全得你管”其實他理財能力很強)。
妻子慢慢覺得“他確實有小毛病,和我一樣普通”,反而更依賴他。
同時,妻子看不慣老陳那個“沒工作、愛喝酒”的發小,老陳總說:“他雖然混,但對朋友特彆仗義,我當年創業失敗,就他借了我5000塊”其實隻借了1000)。妻子雖然還是不喜歡,但不再反對他們來往——老陳用“選擇性顯隱”,既拉近了和妻子的距離,又保住了發小的關係。
2.職場中的“生存術”:老板的“捧弱”與“抑強”
王總手下有個能力強但傲氣的員工小張,和一個能力弱但聽話的員工小李。
王總總對小張說:“你業務是好,但太急躁,上次那個方案要是再改改就完美了”其實方案客戶很滿意),反複強化他的“急躁”缺點。
對小李,王總總在會上說:“小李雖然進度慢,但特彆認真,上次那個報表一點錯沒有”其實報表是彆人核對的),刻意模糊他的“能力差”。
目的很明顯:讓小張彆太驕傲,讓小李能留在團隊畢竟聽話好用)——用“選擇性顯隱”平衡團隊關係,避免強的太飄、弱的被踢。
3.家庭中的“維穩術”:父母對“優差子女”的雙標評價
家裡有兩個孩子:哥哥優秀但內向,弟弟調皮但嘴甜。
父母總對親戚說:“老大雖然學習好,但太悶了,一點不活潑”放大哥哥的小缺點);“老二雖然成績差,但嘴甜會來事,走到哪都招人喜歡”放大弟弟的小優點)。
其實父母心裡清楚哥哥更靠譜,但怕哥哥被誇太多驕傲,也怕弟弟被說太多自卑——用“選擇性顯隱”給兩個孩子“找平衡”,讓家庭關係更和諧。
五、影響:這種“濾鏡”會讓人活在“被設計的認知”裡
選擇性顯隱的可怕之處,不是“撒謊”,而是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被扭曲的真相”,就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
對被“放大缺點”的優秀者:短期能降低壓力,但長期可能真的“自我矮化”。比如總說自己“粗心”的人,可能真的越來越不注意細節,被標簽綁架。
對被“美顏”的差的人:可能會誤以為“自己沒那麼差”,失去改進的動力。比如總被誇“你很熱心”的懶人,可能真的覺得“懶點沒關係,反正我熱心”。
對被操控的“第三方”比如案例中的妻子):會逐漸失去客觀評價的能力,比如覺得“優秀的人真的有那麼多缺點”“差的人真的沒那麼糟”,最終影響自己的決策比如包容不該包容的人,苛責不該苛責的事)。
六、破局:如何摘下“被設計的濾鏡”?
如果你發現自己可能活在這種“選擇性顯隱”的認知裡,最該做的是找回“自己的尺子”,不被彆人的“放大鏡”和“美顏鏡”帶偏。
1.對“被放大的缺點”:看概率,不看案例
優秀者說自己“粗心”,彆急著信,先想“他到底多少次忘帶鑰匙?”“打斷彆人說話是常態還是偶爾?”用“概率”代替“單一案例”,就像看天氣不看一天的陰晴,看長期的氣候——偶爾的“粗心”不是“缺點”,隻是人之常情。
2.對“被美顏的優點”:看整體,不看單點
彆人說“他很熱心”,彆急著認同,先想“他除了熱心,其他方麵比如靠譜、能力)怎麼樣?”就像買水果不隻看一個好蘋果,看一筐裡有多少壞的——一個小優點掩蓋不了整體的缺陷。
3.對“操控者”:問動機,不看表麵
想想對方為什麼要這麼說:他放大自己的缺點,是真的坦誠,還是想讓你包容?他美化彆人的優點,是真的客觀,還是有其他目的?就像下棋時看對方走一步的意圖,而不隻是看這一步走得對不對。
結語:認知的自由,在於“我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選擇性顯隱的本質,是“用彆人的嘴,定義你的世界”。優秀者說自己“很差”,不代表他真的差;彆人說“差的人很好”,不代表他真的好。
就像拍照時,有人給你用了放大鏡,有人用了美顏鏡,但真實的你,既不是滿臉斑點的醜八怪,也不是完美無瑕的仙人——你隻是你,有優點有缺點,立體而真實。
彆讓彆人的“濾鏡”定義你的認知。你眼裡的優秀者,可能比他說的更值得欣賞;你眼裡的“差的人”,可能比他被誇的更需要警惕。
畢竟,世界的真相,從來不在彆人的嘴裡,而在你自己的觀察裡。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