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與道同體,反歸自然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雜論對話 > 第422章 與道同體,反歸自然

第422章 與道同體,反歸自然(1 / 1)

反者道之動的第三重境界:與道同體,反歸自然

“反者道之動”的三重境界,恰似登山:第一重是見山是山,識得“反”是道的運動軌跡,知“物壯則老”是必然;第二重是見山不是山,悟得“反”是成事之法,能用“柔弱勝剛強”“欲取先予”等策略應世;第三重則是見山仍是山——此時“反”已不再是刻意遵循的規律,也不是主動運用的手段,而是人與道相融後的自然流露。人在這一境界中,“反”即是“常”,“動”即是“靜”,舉手投足皆合道之自性,如天地運行般無需刻意,卻處處契合“反者道之動”的本源。

一、從“刻意反”到“自然反”:破執歸真的覺醒

第三重境界的核心,是破除對“反”的執著。《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前兩重境界,無論是認知“反”的規律為學),還是運用“反”的策略為術),皆有“刻意”之跡;而第三重境界,是“損之又損”後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反”的智慧已內化為生命本能,無需刻意思考“如何反”,便自然契合道的運動。

王弼注《道德經》時說:“反者,道之動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反也。”這裡的“與道同體”,正是第三重境界的關鍵:當人不再將“反”視為外在於己的規律,而是與道融為一體時,“反”便成了自身存在的方式。就像水流向低處,並非刻意“反”於高處的喧囂,而是水的自性本然;就像草木秋冬凋零,並非刻意“反”於春夏的繁茂,而是生命循環的自然。

莊子筆下的“真人”,正是這一境界的寫照:“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莊子·大宗師》)他們不抗拒弱勢不逆寡),不誇耀成功不雄成),不謀劃事務不謨士),看似“反”於常人的進取,實則是“與道徘徊”《莊子·盜蹠》)——他們的“反”,是對道之自性的全然順應,沒有絲毫“要去反”的刻意。

比喻一:呼吸之自然

人之初生,呼吸本是自然交替:吸時氣入,呼時氣出,無需刻意控製。若刻意憋氣以求“久存”,反致氣亂;若刻意猛吸以求“充足”,反傷肺腑。第三重境界的“反”,正如自然呼吸——當“反”不再是刻意為之的“方法”,而是與道同頻的“本能”,便如呼吸般自在,既無“反”的執著,也無“不反”的刻意,隻是“應物自然”《莊子·知北遊》)。

舉例一:張良功成身退

張良輔佐劉邦定天下,其謀略多合“反者道之動”:鴻門宴上以柔避剛,鴻門宴後“燒絕棧道”以示無爭實則為日後東出留路),皆是第二重境界的“刻意用反”。但天下既定,他卻“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史記·留侯世家》),不戀功名,不貪富貴。此時的“退”,已非刻意“避禍”的策略,而是對“物壯則老”的全然體認——他深知“功高震主”是“壯”,“久處尊位”是“老”,故“退”是自然流露,如草木遇寒則枯,非刻意為之,卻暗合道動。這便是從“用反”到“體反”的跨越。

二、“反者”即“常者”:道之自性的圓融

第一重境界見“反”是“異”與“順”相對),第二重境界用“反”是“術”以“反”求“成”),第三重境界則悟“反”是“常”——道的運動本就是“反”與“常”的合一:“反”是道的運行軌跡,“常”是道的自性本質。《道德經》第十六章言:“複命曰常,知常曰明。”“複命”即是“反”返回本根),而“複命”本身就是“常”道的常態)。

河上公注“反者道之動”曰:“道動之用,常反覆歸之於虛無。”這裡的“反覆歸虛”,並非“異常”的運動,而是道的“常態”——就像四季循環:春生夏長是“順”,秋收冬藏是“反”,但“順”與“反”本就是四季的常態,缺一不可。若隻以“生”為常、以“藏”為反,則不見四季全貌;若知“藏”亦是常,則悟“反”本就是道的自性。

第三重境界的核心,正在於明了“反”不是對“常”的否定,而是“常”的完整呈現。正如晝夜交替:晝是“明”,夜是“暗”,“暗”並非“明”的對立麵,而是晝夜常態的一部分;若隻認“明”為常,是不見晝夜之全;若知“暗”亦是常,則悟“反”暗)與“順”明)本是一體。

比喻二:太極陰陽魚

太極圖中,白魚為陽,黑魚為陰,陽魚之尾藏陰眼,陰魚之尾藏陽眼。陽盛則轉陰,陰盛則轉陽,此“反”是自然之理;但陰陽本是一體,無陽則無陰,無陰則無陽,故“反”陰陽轉化)本身就是太極的常態。第三重境界的“反”,正如太極運轉:不見“陽”是順、“陰”是反,隻知陰陽相生是常;不見“動”是反、“靜”是順,隻知道靜為躁君,動靜不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舉例二:範蠡三聚三散

範蠡助勾踐滅吳後,棄官從商,三聚千金,三散其財。常人多以“聚財”為順,“散財”為反,而範蠡的“散”,卻非刻意“反其道”以求名,而是深知“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大學》)是商業之常。他第一次散財,是因“久受尊名,不祥”;第二次散財,是因“物盛而衰,固其理也”;第三次散財,已無“為何散”的思考,隻是“富家棄其故,貧家複其業”《史記·貨殖列傳》)的自然流露。此時的“散”反)與“聚”順),已無分彆——聚是應時,散也是應時,皆合“貨殖之道”的常態。這種“反順合一”,正是第三重境界的“反者即常者”。

三、“動”即“靜”:道之運行的寂然與昭然

“反者道之動”的“動”,在第三重境界中,已非“運動”的表象,而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周易·係辭》)的體用合一。道本身“寂兮寥兮”《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是“靜”;但道又“周行而不殆”同上),是“動”。這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在人身上的體現,便是第三重境界的“動即靜”——看似有“反”的行動,實則是心體寂靜後的自然發用,如明鏡照物,物來則應,物去則空,無有留滯。

《莊子·天道》言:“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這裡的“靜則動”,正是第三重境界的“動”:靜是體心體虛空),動是用應物而反),用不離體,體在用中。所謂“反者道之動”,其“動”的本源,正是道的“虛靜”;若無虛靜之體,“反”的行動便成刻意造作,落入第二重境界的“術”,而非第三重境界的“道”。

王弼注“弱者道之用”時說:“柔弱同通,不可窮極。”“柔弱”是“反”的表現與“剛強”反),而“柔弱”的本質,是道的“虛靜”之用——因虛靜,故能隨物變化,不執著於“剛強”的表象,從而“不可窮極”。這種“動”柔弱之用)源於“靜”虛靜之體),便是第三重境界的“動即靜”。

比喻三:日月運行

日月東起西落,看似“動”每日交替,周行不輟),實則“靜”循著固定軌跡,不疾不徐)。其“動”東升西落,與“靜止”反),源於宇宙的“靜”天體運行的恒定規律);其“反”日升為晝,月升為夜,互為相反),源於自然的“常”明暗交替的本然)。第三重境界的“反者道之動”,正如日月運行:“動”是表象,“靜”是本源;“反”是現象,“常”是本質。人若達到此境,其“反”的行動便如日月行天,看似有跡,實則自然,無絲毫造作。

舉例三: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

寧王朱宸濠叛亂時,王陽明初無兵權,卻以“反”製“反”:不急於正麵交鋒,反而散布“朝廷大軍已至”的謠言虛張聲勢,反於“實打”),又以書信誘使寧王遲疑欲速則不達,反於“急進”),最終以少勝多。但若細觀其過程,會發現他的“反”並非刻意設計,而是“心外無物”的自然發用——他深知寧王“驕躁”壯),故“緩之”反)是順應其心性;深知叛軍“勢孤”弱),故“擾之”反)是順應其態勢。正如他在《傳習錄》中所言:“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心體澄澈靜),故能應物無方動),其“反”的行動,隻是“隨感而應,無物不照”,這便是“動即靜”的第三重境界。

四、實踐中的“無為而無不為”:從“反”到“化”的自由

第三重境界的實踐,不再是“用反”,而是“化反”——將“反者道之動”的智慧融入生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自由。此時的“反”,已化為對事物本質的直覺把握:見“壯”便知“老”將至,故不刻意求壯;見“剛”便知“折”必來,故自然守柔。這種“化”,是“無為”,卻能“無不為”——因契合道之自性,故無需刻意作為,卻能成就一切應成就之事。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自化”便是第三重境界的實踐特征:萬物包括自身的行動)在道的運行中自然轉化,無需外力推動。就像春耕夏耘,農人若順應天時,不違農時,秋收便是“自化”;若刻意拔苗助長,反致苗枯。第三重境界的“反”,正是這種“不違”——不違道,不違物之自性,故“反”的行動成了“自化”的助力,而非阻礙。

比喻四:江海納百川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因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以低處自居,故能容納百川。這種“下”反於“高”),並非江海刻意為之,而是其地勢本然;百川歸海,也非江海刻意吸引,而是水往低處流的自性。江海的“反”下),是其自然屬性,故能“百穀歸之”;若江海刻意“求下”,反而失其本真。第三重境界的人,正如江海:其“反”柔弱、處下、不爭)是自性流露,故能“容”能“成”,這便是“無為而無不為”的“自化”之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舉例四:郭子儀“功蓋天下而主不疑”

郭子儀是唐代名將,平定安史之亂,功高蓋世,卻能“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舊唐書·郭子儀傳》)。常人功高則易驕,他卻“事上誠謹,臨下寬厚”反於“驕橫”);常人握權則難放,他卻“所賜良田美器,皆分遺將佐”反於“私藏”)。但他的“反”,並非刻意避禍的權謀,而是深知“盛滿易衰”的道——他見“功高”是“壯”,故“謙謹”是自然守柔;見“權重”是“剛”,故“分遺”是自然處下。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位極人臣,而求退不得,蓋天眷未衰耳。若恃功邀寵,禍且不測。”這種認知已內化為生命本能,故其“反”的行動自然合道,終得善終。這便是從“用反避禍”到“化反存身”的第三重境界。

五、結語:反歸本源,與道同化

“反者道之動”的第三重境界,是對“反”的終極領悟:“反”不是道的“手段”,而是道的“自性”;“動”不是道的“表象”,而是道的“體用”。人在這一境界中,不再是“道的追隨者”,而是“道的參與者”——通過“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第十六章)的修持,回歸生命本源,與道同頻共振,此時的“反”,便是“歸”:歸向道的本真,歸向自然的自性。

正如莊子所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當人與萬物、與道融為一體,“反者道之動”便不再是需要理解的規律、需要運用的方法,而是“我”的存在本身——呼吸是反呼和吸),生死是反生和死),言行是反言與默、行與止),一切皆在道的循環中自然流轉,無有分彆,無有執著。

這便是第三重境界的終極意義:從“知反”到“用反”,最終到“是反”——人成為“反者道之動”的化身,在“反”與“常”的圓融中,實現與道同化的自由。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穿獸世後我一胎十崽,獸夫爆量了 九尾之夜,我截胡宇智波泉 海賊:從羅傑團元老開始 全家讀心後炮灰崽崽成團寵 陰陽鏡鑒我靠銅鏡改寫天 渣爹殺妻滅女?重生斷親,全族祭天 讓我做外室?我另嫁你哭什麼 精選民間鬼故事 鬥羅之偷取萬界係統 被雷劈後我眼睛能看穿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