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非道,非恒道能被說清的“道”,不是永恒循環的恒道);名非名,非恒名能被定義的“名”,不是永恒適配的恒名)。
因無名未被定義的本初,如混沌未開的種子),故為天地一花一世界)之始;因有名被賦予形態的顯化,如種子破土成苗),故為萬物之母。
恒以無欲之心剝離主觀執念,如靜觀種子在土中暗生),觀其微妙見恒道的隱態);恒以有欲之心帶著覺察觀照,如細察苗與土的分界),觀其邊界見恒道的顯態)。
此兩者隱與顯)同出一源皆源於恒道),異名而同性,同謂之玄深不可測的循環)。玄之又玄循環中嵌套循環),乃眾妙之門理解一切變化的入口)。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因顯其惡美與惡相襯,如光影相隨);皆知善之為善,因顯其不善善與不善相成,如難易相形)。
故有無相生如空杯能容水,無空則無滿),難易相成如攀山需先涉穀,無穀不顯峰),長短相形如尺與寸相較,無短不顯長),高下相傾如峰與穀相對,無穀不顯高),音聲相和如宮商相協,無濁不顯清),前後相隨如行列相逐,無後不顯前)。
是以聖人處無為而無所不為之事如農夫播撒而不催苗,看似不做,實循生長之律),行不言之教如日月照臨而不聲張,看似不說,實導萬物之序)。
因萬物興作而不乾預不強行改其性),生養而不占有不私其功),施為而不倚仗不炫其能),功成而不居功不戀其果),故其功不去循循環之律,功自長久)。
第三章
因不推崇賢能不刻意抬舉某類人為標杆,免生攀比),故百姓不爭高下;因不珍視難得之貨不把稀物當珍寶,免生貪念),故百姓不生盜竊之心;因不顯耀能勾起欲望的事物不炫奢華,免亂心神),故百姓心神不妄動。
是以聖人治理天下:
因要虛其心讓百姓心思不被雜念塞滿,如空杯能容),故使民無知不被多餘智巧擾心);
因要實其腹讓百姓溫飽自足,如禾苗得滋養),故使民無求不被饑餓驅迫而妄求);
因要弱其誌讓百姓不被野心裹挾,如草木不強行拔高),故使民不爭;
因要強其骨讓百姓體魄強健,如磐石立根基),故使民能安。
因百姓既無多餘智巧,又無過分欲望,故即便有智巧之人,也不敢輕舉妄動不敢用智巧攪亂秩序)。
因行此無為而無所不為之道看似不刻意作為,實循恒道之律),故天下自安。
第四章
因恒道體性虛空如深穀能容百川,不拒細流),故其作用無窮而不滿用之不竭,如泉眼常湧);因其深邃如淵似不見底的幽潭,藏萬物本源),故似萬物的源頭眾流皆彙於此)。
因恒道能磨去鋒芒如流水蝕石,消其銳棱,不使剛易折),解其紛擾如春風化冰,散其糾結,不使亂難平),和其光芒如日月同輝,不獨顯其明,不使耀刺目),同其塵埃如大地載物,不拒其微,不使細難容),故雖無形無象,卻無處不在似隱似現,不離萬物)。
因其清澈難測如靜水映天,不混其真),故似有若無顯於萬物而不居其功);因不知其由何而生無父無母,自成其常),故其出現似在天帝之先早於一切有形之始)。
此恒道之“無為而無所不為”:看似虛空不爭,卻滋養萬物而不竭;看似混同不顯,卻統攝本末而不亂。
第五章
因天地一花一世界)離於恒道失其循環之律),故觀萬物若狗尾巴草任其在失序中妄生,不循自然之節);因聖人離於恒道失其循行之則),故觀百姓若狗尾巴草任其在妄為中失本,不循本真之性)。
因天地之間此微觀之域)運轉有恒,其猶橐龠乎似鼓風的皮囊,空而能容,動而能生)?因其虛靜不塞合恒道“空而能容”之性),故不屈不竭如源流);因其隨動而應合“無為而無所不為”之妙),故愈出生生如草木)。
因人若多言妄行逆恒道而動,強作強為),故數窮困窮必速至);因守中立恒道之本,不偏不倚)乃“無為而無所不為”之要,故不如守中循其自然,應其往複)。
第六章
因部落初見一物神秘如幽穀藏珍,靈妙若暗夜生光),不知其名,故舉行命名之儀,稱其為穀神因其虛空如穀、靈妙如神);因穀神恒存不沒無生滅之相,如繩線綿綿不斷),故是謂玄牝此乃萬物孕育之母,如初見小麥時,無名而滋養眾生,有名後定其性)。
因玄牝之門此孕育之入口,恒道顯化之處)涵容萬類,故是謂天地一花一世界)的根基乃微觀世界生發之源頭,如繩係萬物,不見其形而連本末)。
因其綿綿若存如繩線相續,似有若無,合“無為”之靜),故生生不息、用之不儘作用不竭,如麥種落地而歲歲生,顯“無所不為”之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恒道之妙正在此“綿綿”與“不儘”:看似如繩線柔弱相續,卻串起萬物而不斷;看似如麥種靜默無言,卻滋養世界而不竭。
第七章
因天地一花一世界)能長久存在如星辰輪轉,周而複始無停歇),故究其緣由:因它們本就融於恒道的周而複始道在反反複複中生生不息,天地順此而動,不逆其勢),故能隨循環而恒存不脫離道的往複,故得長久)。
是以聖人效仿此道:
因懂“反者恒道之動”道總在往複中歸其根,如水流向低處,反能彙成江海),故甘居眾人之後不爭先,正合道的“退而能進”),反而能被眾人推為先導順循環之勢,自然居前);
因與恒道的循環同頻不逆其反複,不違其周始),故看似“隱而不顯”,實則與道合一如草木紮根於循環,枯榮隨節,不刻意求存而自存)。
因聖人之行全合“反者恒道之動”順其反複,隨其周始),故能在恒道中與道相融——循環不止,則其力不竭;與道合一,則無所不能。
第八章
因每個世界各有其恒律如“一花一世界”,水有水域之律,人有人世之律,自然有天地之律):
水世界的規律是“處下、順勢、滋養”——水在自身世界中,從不違此律不強行攀高,不逆勢改道,不居功自傲),故能循環往複如溪入河、河入江、江歸海,海化雲、雲成雨,再落溪澗,周而複始無停歇)。
人活於世,亦當如此:
因需順應人世界的本然不強行扭改人情,不刻意逆違人心),故待人若水流潤物不迫不壓,讓其自安),則人際自和;
因需順應大自然的恒道不違四時,不逆寒暑,如草木不與風霜爭),故行事若水流順勢不強行改造,讓其自化),則萬物自榮。
這便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因不刻意違逆各世界的規律看似“無為”——不強行施為),故規律自會成就一切實則“無所不為”——水流潤田,非水刻意,乃律使然;人行合道,非人力強,乃勢所推)。
第九章
因任何世界的規律都忌“過”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循環之道本就無“永恒圓滿”),
故持物而求滿盈如杯子一直加水,非要讓水漫出來),因為違背了“器有其量”的規律,所以不如適時停止不追求滿,反能常保其用);
因刀刃若刻意磨得太鋒利求其銳而忘其韌),因為超出了“銳不可久”的限度越銳越易折),所以無法長久保持其鋒看似更利,實則更脆);
因金玉堆滿廳堂求其多而忘其散),因為超出了“物有其流”的循環聚極則必散),所以沒人能永遠守住聚時有多驕,散時有多速);
因富貴而滋生驕縱恃其勢而輕其道),因為違背了“貴而不驕”的人世規律驕則失人心,縱則招怨恨),所以是自留禍患如高處失足,咎由自取)。
雖然人皆求“盈”求“銳”求“久持”看似是“為”),但這些刻意的“為”恰恰違背了各世界的循環之律滿則溢、銳則折、聚則散);
因為功成之後能主動退隱不貪其位,不恃其功),符合“反者恒道之動”進極則退,成極則藏,恰是天道循環的常態),
所以這才是保全自身、順應規律的“無為而無所不為”——不刻意求久,反得長久;不執著於成,反能全其成。
第十章
因載營魄抱一身心與恒道合一,如舟與水相融),能無離乎不偏離循環之律)?
因專氣致柔凝聚精氣如嬰兒般柔和,不使剛猛耗散),能如嬰兒乎回歸本真,不被妄念擾)?
因滌除玄鑒洗淨心神如明鏡,不沾塵埃),能無疵乎照見本真,不被妄象迷)?
因愛民治國治理眾人如養護草木),能無為而無所不為乎不強行施政,順其本性)?
因天門開闔感知萬物變化如門窗開合,不拒其來,不追其去),能為雌乎守柔處下,不爭先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