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心體
心者,天地之樞,非血肉之器也。本自圓明,如鑒懸虛,照徹萬象而無留痕;似太虛含氣,容載群生而不增減。古之達者,或觀花而知心外無物,或拂塵而悟本來無塵,皆證此體:不因境遷,不為物改,具足靈明,亙古如斯。
第一章:塵緣
貪如渴飲鹹波,愈飲愈涸;嗔若持炬逐風,反焚其身。癡似夜夢驚啼,覺後方知幻妄;執若握沙盈掌,愈緊握愈漏失。名利織網,得失築牆,甚者修持亦成縛:或執珠如執金玉,或談空如談珍饈。蓋塵非外至,乃心逐境生,自纏羅網耳。
第二章:觀法
觀息如鑒流水,妄念起時,不拒不逐,任其來去,如農除莠,不與莠爭,惟令土淨。或於事中磨淬,應物時察念之起,如行泥途常拭其履;或於寂中守真,虛室待白,如靜淵納光。非欲滅念,乃令念歸其宗,如星隨鬥,不越常軌。
第三章:破執
以無為破刻意,如地載萬物而不爭其功;以空觀破實執,似鏡照群形而不留其影。或內省日新,於自訟中去其私;或返璞歸真,在勞作中悟其簡。聽畫中魚鳥,空目含力;品樂中起伏,蕩氣歸寧。破執非斷滅,猶解繩結,繩故在,而結已開。
第四章:澄境
觀江而知須臾,小吾融於天地;散惠而明一體,大吾見於眾生。心既澄明,則一花含三千世界,一葉蘊菩提道場。苦非覺途之障,乃於苦中存觀照;隔非共生之礙,乃於裂中悟相資。情發而中節,如弦調其張;神運而不役於物,似鶴逸於野。
第五章:日用
擠途觀息,喧時察念,論辯之際先問:“此念是心體,還是塵垢?”得意時思“如露如電”,失意時念“本自無失”。接物先通其心,後議其規;處變先定己誌,再謀其略。非欲逃世,乃於紅塵中為擦鏡人:鏡在,塵來則拭,不令蒙翳。
終章:歸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剝標簽,卸枷鎖,釋幻象,而後見心之本體:如烏雲散後之月,雖經蔽掩,終自圓明;似江河歸海之流,縱曆曲折,終入浩渺。聖心非聖賢獨有,乃人人本具,惟問:今日常拭鏡否?
此訣非咒,乃心之軌:從塵起處識歸途,於觀照中見本真。朝夕循之,非求速效,如滴水穿石,漸令心鏡無塵,照見本來。
聖心詩
心本澄明鏡,懸虛照萬形。
不隨流俗改,豈為外塵驚?
妄念生貪渴,癡根結縛繩。
逐名如握沙,計得失築城。
觀息同流水,妄來任去程。
事上磨心鏡,寂中守性靈。
無為破刻意,空觀解執縈。
內省除私滓,歸真悟簡平。
澄心觀一芥,含儘三千清。
苦裡存昭察,分時悟共榮。
情發中節度,神逸不牽纓。
擠途常照息,喧處自澄情。
得意如露電,失意本無營。
接物先通誌,臨變自安行。
剝儘浮華相,真如自顯明。
如月明雲散,似海納江聲。
聖心非外得,日用自天成。
聖心咒
心本淨,塵自落,照見本來無垢膜。
觀息定,妄自消,如露如電莫追捉。
破貪嗔,解癡縛,繩結自開何用斫?
事上磨,寂中守,虛室生白光相托。
一花明,一葉覺,三千世界歸微末。
苦亦觀,樂亦舍,發而中節如琴瑟。
擠途寧,喧處默,念起即覺還本體。
剝浮華,去外飾,月在青天終不沒。
淨!淨!淨!塵落鏡明;
真!真!真!心歸本根。
日日拭,時時存,聖心原是自家身。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