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周洋沒理會一群女人,他騎著電動車去買了一些紙錢,一共買了四份。
買紙錢自然是祭奠先人的,那麼之所以買四份,這也是有講究的,因為他每年都是這麼買的。
其中兩份是給自己爺爺奶奶的,一份是給自己父親的,最後一份是燒給黃齡珊父親的。
在周洋的老家,一年可以去三次墳頭燒紙,第一次是清明節,第二次是冬至,第三次是年三十。
可能各個地方風俗習慣不一樣,但是就周洋老家這裡的的確確是這三個日期的。
今天雖然不是冬至,也沒到過年,不過周洋還是來了。
其實這對於周洋來說都是那麼個意思,不一定非要到指定的日子才可以上墳。
再說他這也不算上墳,最多就是在墳頭邊上燒一點紙錢。
先是給黃齡珊的父親燒了一些紙,然後又給自己爺爺奶奶燒了一些紙。
爺爺奶奶是合葬在一起的。
以前家裡老人,是可以直接埋在山上,而且條件好的話,這棺材還不會立即下葬。
會在山上找一塊地方,將棺材放在這裡,外麵再用磚頭將其砌起來,類似於跟一個小房間一樣。
如果條件不好的,就直接用稻草或者石棉瓦將棺材給蓋起來。
這在周洋老家叫做“墳丘”,至於什麼目的,周洋到現在都不知道,反正就是死了人之後,是不會立即下葬的。
在山上最少得放一年,或者三年,也有的甚至會放5年以上,反正也就是1,3,5這些單年份。
當然了也有相隔時間太長的,但是相隔時間太長了不多見。
總之等年份夠了,再重新找墓穴,再進行下葬。
據老人們所說,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在等老人的另外一半。
比如張三家的老頭三年前死了,那麼暫時就用“墳丘”的形式在山上先放著,然後等張三家的老太太也去世了,再進行合葬。
但是這個說法一直沒有被證實,因為自從周洋過了10歲之後,就再也沒有見到過所謂的墳丘。
因為後來人們都選擇直接下葬了,所以墳丘也隻有周洋小時候見過。
而周洋的爺爺就是以墳丘的形式在外麵放了好幾年,一直等到奶奶死了,才一起合葬的。
所以這個雖然沒辦法證實,但是可信度還是非常高的。
所以周洋的爺爺奶奶是埋在一個墳堆裡的,就連墓碑都是同一塊。
給爺爺奶奶燒完紙之後,周洋最後才來到了自己父親的墳前。
給爺爺奶奶燒紙,還有給黃齡珊父親燒紙,很大的程度上,其實算是一種形式。
因為在周洋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死了,所以什麼懷念,悼念之類的,幾乎是不存在的。
因為周洋對自己的爺爺奶奶都沒什麼印象。
但是對於自己的父親是不一樣的,周洋記得自己的父親算不上太慈祥,但是很能吃苦。
最主要的是,周洋父親去世的時候,周洋已經長大成人了,所以這個記憶是完全。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傷心難過就是必然的,那麼這個墳堆對周洋是非常有意義的。
隨手點起了紙錢,周洋又將口袋裡的中華給拿了出來,抽出一根叼在嘴裡,然後將剩下的香煙,一根一根的拔出來扔進火堆裡。
因為周洋父親抽煙。
“爸,你看到了嗎?咱家的日子好起來了,你兒子如今出息了也發財了!”
“過兩天我就要帶著媽和小妹去金陵那邊生活了,以後的話可能就不能經常性的來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