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領頭開始整個鄔縣的探索,燕一與我並肩同行,張媚娘則跟在我兩身後,默不作聲,隻是靜靜地觀察我兩。我想張媚娘就是被派來監視我們,看我們打算搞什麼鬼的,其實我今天還真沒有想搞什麼鬼,我隻是想今天繞鄔縣城一圈,然後畫一張鄔縣的地形圖而已。
一般來說一個縣城要具備有下列設施:
城牆:圈多大的地決定一個城的大小,頗具規模的防禦性城市至少要有1000米x1000米的規模,牆高二到三丈,城牆厚度可容5~10人站立,城牆前有城垛,守城的士卒可以躲在城垛後射箭或是躲避箭矢投石的攻擊,城樓通常設置於上城牆的樓梯旁,提供守軍軍官或主官休憩,躲避攻擊,軍議,指揮之處,城牆四角可設角樓,可安置投石器,大型弓弩,油鍋等大殺器。
城門:一般來說是雙開或是鉸鏈,雙開是由人力來推動,由於城門一般來說都是鐵門,所以需要5到10位士卒來推動,而鉸鏈則設置在有護城河的城門,齒輪機關會裝置在城樓之旁,此時城門兼具城門跟橋梁兩種功能。城門有可能有兩道,分為內城門與外城門,這樣防備性更強。
甕城:有此設置防禦性會更強,等於擁有第二道城牆,而且可以設置更多陷阱來個甕中捉鱉。
護城河:通常是附近有河流的可以引過來做成護城河,河溝深度挖一到兩丈,河寬根據城門的高度而定。
縣衙:通常位於縣城中,是整個城的軍事,行政,經濟中心。縣令也住在此處。
監獄:通常設置於縣衙之後。
糧倉:通常設置於縣衙附近。
驛站:接待往來官員,以及安排信使之處。
軍營:安置士卒之處。
校場:訓練士卒之處。
武庫;放置武器之處。
馬廄:安置馬匹之處。
以上四項設施通常會設置在一起。
廣場:用於集合縣民,發布命令的布告牆,處斬行刑之處。
市場:縣城的商業區,通常會設置在廣場旁邊。
民房:通常是有錢人跟一般老百姓的居住之處。中間也會夾雜一些小作坊,如鐵匠,陶匠等。
客棧酒樓:外來商旅住宿用餐之處。
井,水溝:居民用水之處。
以上是一般縣城應該有的設施,我在繞行鄔縣一圈後,發現鄔縣其實不大,大概是600米x600米的大小,城牆也不高,大約兩丈,也沒有設置角樓,城樓,也沒有甕城,城門分東西南北四城門,雖然離昭餘澤很近,但是沒有護城河,所以城門都是雙開式的,需要人力推動,但是雖然沒有護城河,但是城內水道發達,水井也很多,水溝裡甚至有遊魚。我也發現城中非常熱鬨,老百姓異常的多,一般來說鄔縣這種小縣城大概有一萬人左右,可是據我觀察,城中百姓的人數可能高達兩萬。而且人人行色匆匆,幾乎沒有人駐足交談,給我一種忙碌工蟻的趕腳,除了守城的士卒外,幾乎沒有看到士卒在外閒晃,另外我有注意到一點,馬廄的馬匹數量竟然有上千匹,這種小縣城竟然有這麼多馬匹?我所在的九原縣可隻有3百多匹!校場也空無一人,沒有任何士卒在做訓練。
花了一整天繞完整個鄔縣,並沒有找到孫資的大嫂,不過我深深覺得,這個鄔縣不太正常,好像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存在似的,老百姓忙碌的跟工蜂或工蟻一樣,甚至在城外種田的老百姓也是按時間點成群回來,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張縣令嚴格規定的關係,不過給我感覺是,老百姓活得像軍人,那軍人得活得像什麼?我現在觀察到的是士卒比死士更像死士。整座鄔縣活像一個大型的蜂巢或是蟻巢,這可能是理想主義者想要達到的最理想的烏托邦境地,可是這是什麼時代?是漢朝耶,人民可以活成這樣子嗎?可是我沒有看到有人拿著什麼宗教經典在傳教洗腦。於是我不動聲色的向張媚娘問道:
“張小姐,鄔縣的老百姓看起來格外的勤奮,有彆於其他的縣城,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張媚娘笑道:
“有嗎?可能是你的錯覺吧?也有可能亂世生活不易,在我父親的治理下,老百姓格外珍惜現在的生活處境吧!:
我敷衍回道:
“那張縣令可真是一位愛護老百姓的父母官呀!”
張媚娘輕笑了一聲,說道:
“呂布你倒是觀察入微,要是你當縣令,想必也是一名好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