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說了那麼多,崇禎舉起茶杯,示意喝口茶再說。
孫承宗抿了一小口,接著道:
“陛下,除九邊外,內地幾乎無兵可調,招募新兵難解燃眉之急,唯有先期以調兵為主,募兵為輔,方為上策。”
“愛卿所言極是,你認為何種抽調之法更為穩妥?”
“臣以為,可抽山東兵及漕運兵參戰,抽其六成不足為慮。”
“何以見得?”
“山東屯兵6萬餘,有天津衛、冀州、登萊拱衛,即使建奴南下尚有緩衝餘地,鳳陽一線流賊,也無力繼續往北。
運河漕兵十餘萬,除維持沿線治安外並無它用,相反數量臃腫。
如此抽出六成,便可達到近十萬之數,然這十萬當中,想必老弱不少,戰力堪憂。
為此還需調石柱白杆兵2萬,並抽出1萬遼東鐵騎,便可不下十萬戰兵,戰時常有消耗,募兵即作為補充折損。”
崇禎點了點頭,很認可這個觀點。
曆史上差不多在當下同期,原主被逼無奈,從全國好幾處抽兵,東拚西湊湊了7萬餘。
所涉派係眾多,戰力參差不齊,吃空餉的究竟有多少,鬼才知道。
加上籌措軍餉,花了好長時間才落地,以致錯過最佳剿賊期,甚至讓一年多後的楊嗣昌差點崩盤。
倘若如當下這般籌劃,派係相對更單純,數量上也更為充足。
再者遼東鐵騎加入,適合平原地區機動作戰,戰力上能形成局部優勢,此計劃完全可行。
要是放在原主身上,肯定不會同意,他可是個防範擁兵自重的主。
非常之時就得用非常之法,老是瞻前顧後,不敗都說不過去。
想了想,崇禎開口道:
“朕以為,此籌劃並無不妥,然1萬遼東鐵騎太少,朕以為可抽3萬,不知愛卿意下如何?”
“這......”
孫承宗無比驚訝,方才自己說抽調1萬,已經是心理最高極限,聖上竟然想抽3萬,實在令人費解。
“陛下難道不擔心遼東?臣......”
“愛卿無需多慮,朕對你親手籌建之城池,很有信心!
當下關寧一線,全國近二十萬戰兵聚集,單遼東鐵騎就有6萬餘,抽出3萬根本無傷大雅,守城拿那麼多騎兵乾嘛。
朕可不想養著吃閒飯,好鋼就得用在刀刃上!”
皇帝說得非常對,孫承宗沒有接話,他經營遼東那麼久,心中跟明鏡似的。
曆史上盧象升將於今年年末,三番五次請求抽調遼東騎兵。
原主肉疼,猶猶豫豫抽出3000,就是那3000騎兵,方助盧象升穩住陣腳,不然情況可能更糟。
崇禎站起身,來回踱了幾步,害得孫承宗也跟著站起來。
示意他坐下,頓了頓,說道:
“愛卿,朕以往常因兵敗失地,錯殺諸多棟梁,此般錯誤不可再犯。
大明看似兵多將廣,分散之後卻捉襟見肘,可謂處處設防,處處挨打,欲滅流賊胡虜,不可再墨守陳規。
用兵者,豈能過份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須集中力量辦大事!
所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然存人失地,則人地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