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臣自小熱衷格物,以致學業荒廢。
天啟五年進京應考不第,至天啟六年南京工部缺位,臣補位從之,去年方調入京師。”
“哈哈哈,如此說來,愛卿17歲便中舉,實乃神童也!”
隨後帶著一絲安慰的語氣:
“在朕眼裡無功名一說,隻有有用之人。
秀才也好平民也罷,甚至普通工匠,隻要能做於國於民有利之事,照樣可以加官進爵!”
“臣等惶恐!”
眾人紛紛作揖。
崇禎淺笑,大手一揮帶回主題:
“朕今日前來,除擬成立科學院加大兵器局事務。
最重要一點,就是將大明工器度量予以統一。
始皇帝車同軌書同文,乃大功一件,近兩千年來足以證明。
然如今我朝度量,僅京師收集少許,便差距如此之大,對於營造大型器物影響不多,然精細物件卻不然,王承恩!”
“奴婢在!”
“把朕的火銃拿來!”
“遵旨!”
不一會兒,一小太監將燧發槍拿進來。
“諸位請看,此乃畢懋康去歲發明之自生火銃!”
說完遞給王徵,王徵查看一陣,又遞給焦勖。
“此火銃不需火繩,雨雪天氣可照常使用,比火繩槍多出幾個部件。”
眾人傳看後紛紛點頭。
“依據大明規製,朝廷產出器物需刻上工匠姓名,則需要工匠技術爐火純青,掌握器物所有工序,然此般極大限製產出量。
以此火銃為例,擅長打造槍管者僅作槍管,善打彈簧者隻打彈簧。
各部件能相互通用,各位想想,產出會是何般情形?又需要何種先決條件?”
崇禎帶著鼓勵的神色道。
屋內陷入沉寂,十餘息功夫後,王徵眼前一亮,焦勖似乎也胸有成竹,兩人幾乎同時作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崇禎笑道:
“你二人一個一個說。”
“遵旨!”
王徵開口:
“稟陛下,如若此般規矩,工匠對某個工序擅長,便可予任用,無需全能技藝,所得工匠將更多。
工序分開最後組裝,產出量必然提高數倍,然先決條件便是統一度量,否則尺寸重量不等,根本無法實現互換!”
王徵到底是古代科學家,一點就通。
“王愛卿所言極是!”
“多謝陛下!”
“焦愛卿,你說呢?”
“臣愚鈍,侍郎大人所言非虛,臣以為還需深入細化,方可做到真正互換。”
“是嗎?”崇禎假裝一問。
焦勖望了一眼剛上任的侍郎,好像有所顧及。
崇禎見狀,哈哈一笑。
“焦愛卿,你是怕搶了上官的風頭嗎?王侍郎與你乃同類人也。”
“臣不敢!”
“那就快快道來!”
“臣遵旨!”
焦勖指著桌上,朗聲道:
“尺子最小刻度乃寸,秤杆最小刻度乃兩,分毫、錢毫均隻能預估。
火銃口徑部件若進行估計,則仍存在差異,正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也。
然如何細化需要一個標準,否則意義不大。”
崇禎心中大喜。
原本可以直接說的,他卻沒有那樣做,就是想瞧瞧這個時代的能人,究竟有多少墨水。
如今看來可以放心了,度量衡推行起來,不會出現想象中那般困難。
喜歡重生大明1635請大家收藏:()重生大明1635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