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有了,緊接著便是細化。
原有各軍軍功審核已經逐級完善,當下隻是對需要的鈔票進行彙總。
這次戰役收獲絕對夠大,花的錢也絕對夠多,崇禎帶的那張兩百萬銀票已經用掉一半了。
還好有當初晉商留下的大量糧食,斬獲物資牲畜若乾,還獲得銀兩180餘萬,要不然帶來的根本就不夠花。
經過充分計算,當下繳獲的180萬決議交給都督府處置,這兒的封賞銀、原邊軍撫恤銀除開後,180萬能剩下約100萬兩,到明年開春前不用擔心。
不過原禁軍、京營兵重傷及戰死的兒郎,大多都是京師周邊人士,孫應元和曹變蛟還帶了6000多人先行回京,這些人同樣得犒賞。
這一筆需要近40萬兩,也就是說,崇禎帶來的兩百萬,將所剩無幾。
這就是戰爭,帶來的加上繳獲總共380萬,用掉約6成,妥妥的吞金巨獸!
一場大勝仗都花這麼多錢,還處於糧米有保障的情況下,明末三十年經曆敗仗數不勝數,財政是怎樣崩盤的,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本次開銷肯定比常規戰役高,封賞和撫恤標準曆朝以來無法比擬,這一花費就占到了總開銷的一半。
崇禎為何要將標準定得這麼高,自然有他的考量,經過此番戰役,這些人都是點燃燎原的火種,必須用大量金錢來砸。
北方野戰軍也罷,未來的第三軍也好,都屬於禁軍係列,這是他打破亂世,將來走出國門的利劍。
武人地位及待遇直線提升,並且有家國情懷、軍人思想操守洗禮,誰還敢欺負大明,誰還不願為大明未來前赴後繼?
當然,除開禁軍以外的明軍不敢這麼乾,至少在大明國庫未充盈前,隻能局限於一定範圍,崇禎可不想窮兵黷武。
今日的禦前會議,算是對戰後作係統性收尾,並正式下達公文。
其實邊軍與禁軍早都在前些日,就進行著相應重組整編工作。
對於原宣大總督衙門,僅換了塊牌子,隻不過構想中的蒙地,還得靠大明將士一刀一槍去拚殺。
本次軍情處人員晉升不在此列,天子頭段時日便已傳出密令,把高文采升成錦衣衛指揮同知。
軍情處的功勳無比巨大,單獲得傳國玉璽這一項,就足以封神。
待北地回歸,高文采一乾人回京之日,崇禎不介意來場盛大的表彰大會。
天子很滿意,新機構和編製都已落實,封賞善後全部敲定,軍銜製也已正式落地。
相較於數百年後的華夏軍銜,崇禎把大校換成了準將,其餘完全照搬,隻不過在上將之上還增加有大將、元帥、大元帥三級。
這些級彆未來都會有人對號入座,給臣子留下不少奮鬥空間,以宣蒙作為開端,標誌著大明軍隊向規範化又邁出了一步。
望了望桌案上一大遝計劃書,王承恩會意,識趣地將北征作戰計劃書逐一分發。
這是王業浩近一個月的心血,並充分聽取皇帝及主要將領意見,數日前才刊印出來。
議事房裡坐著的都是旅以上軍官和文官大佬,這份計劃書,也僅限於這個級彆的人閱讀。
見大家都翻看得差不多,崇禎抿了口茶,開口道:
“諸位愛卿,不足兩月就將天寒地凍,都督府今年務必於興和路站穩腳跟,宣府之戰除馬匹朕要帶回外,其餘物資通通留下,讓爾等更有底氣!”
“臣等多謝陛下!”
王業浩、陳新甲起身作揖。
“王愛卿!”
“臣在!”
“繳獲之馬匹尚剩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