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醴便乃青銅酒壺,裡麵裝著甜酒,大明皇家祭祀,必須用青銅祭器。
“拜......”
有了製帛與第一輪酒水,代表“初獻”禮完成,須叩首一拜。
“興......”
緊接著一眾寺丞抬來牛、羊、豕三牲,依次擺上俎案,瞬間肉香味夾雜著香燭氣息,飄滿整個享殿。
大明皇家祭祀,對於羊和豬沒有特彆要求,但牛必須為通體黑色公牛,稱其為“玄牡”,玄牡象征天德,色應北方玄武,彰顯先祖威武。
三牲擺放完畢,寺丞第二次注酒,樽中酒倒入至七分滿,是為“亞獻”。
“拜......”
崇禎再行一禮,他非常清楚,按後世的通俗理解,就是邊喝美酒邊吃大肉。
“興......”
太常寺按顧元鏡節奏,於右案擺上簠簋,再將稻稷分彆倒入簠簋之中,稻與稷,分彆代表南北主產之物。
而簠便為蓋圓器方的青銅容器,簋則反之,二者寓意天圓地方與地圓天方,簠簋二物,也有諧音“富貴”之意。
這時,寺丞第三次注酒,酒杯終於斟滿,太常寺少卿緩緩拿起托盤,側跪於天子一旁,將托盤舉至齊眉。
崇禎接過,同樣將托盤舉到齊眉處,名曰“終獻”。
“拜.....”
禮樂隨之更換曲調,變成了《肅和之曲》。
行禮之後,少卿重新接過托盤,崇禎雙手拿起酒樽,將兩杯酒倒灑在神案麵前。
酒喝了,肉也吃了,南方米飯和北方大餅都有,活全齊了。
“興......起......”
隨著這一嗓子,經曆約莫一刻鐘,“三獻”禮全部禮成,天子與殿外臣子紛紛起身。
不得不說,封建時代禮儀非常繁瑣,也無比莊重。
其實麻煩點也沒啥,沒有先祖們世代努力,又哪來自己的今天?感恩之心永遠也不能缺,或許,這便是傳承。
你以為祭祀到這裡就結束了?還早呢,這還僅僅第一步。
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環節,向祖宗進獻祭文。
本來祭祖或舉行儀式膜拜某位菩薩,就算口中不念念有詞,心頭也會許願,即便後人再簡化,也是必要的流程。
而朗誦祭文,便是這個時代,最直觀的表達。
寺丞將放著四份祭文的托盤呈上,天子雙手拿起,分彆遞給四個太常寺官員。
為讓殿外百官都能聽清,用讚禮郎說一句傳一句,實在浪費光陰,為此在數日前便傳令太常寺選人,同聲進行閱讀。
規矩是人定的,天子這樣做也算不上違規,顧元鏡哪敢不從。
“跪......”
崇禎再次跪於蒲團,外麵的文武應聲跪下。
殿內寺丞側跪於一旁,微垂雙眸將祭文攤開,殿外者也幾乎同步。
“讀祝......”
隨著顧元鏡口令,幾名官員朗聲閱讀起來……
喜歡重生大明1635請大家收藏:()重生大明1635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