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古韻微博行:蘇明遠的文化傳播之旅_我來現代當明星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我來現代當明星 > 第23章 古韻微博行:蘇明遠的文化傳播之旅

第23章 古韻微博行:蘇明遠的文化傳播之旅(1 / 1)

蘇明遠來到現代後,在李芳的建議下,入駐了微博這個新奇的“江湖”。

雖說對這現代的社交玩意兒還有些摸不著頭腦,但一想到能借此傳播古代文化,他心裡就燃起一股熱情。

夜幕悄然降臨,城市的燈火漸次亮起,透過窗戶灑進蘇明遠的房間,與屋內柔和的燈光交織在一起。窗外,車輛的喧囂聲和人群的嘈雜聲隱隱約約,仿佛是這座城市的獨特樂章。屋內,一張古樸的書桌擺在窗前,上麵整齊地擺放著筆墨紙硯。蘇明遠坐在書桌前,周圍的一切仿佛都安靜了下來,隻有他專注的呼吸聲。

入駐微博半個月,蘇明遠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用文言文發博。今晚,他準備發布那條寫有“初至貴境,幸得諸君青眼,今書《勸學》片段,與看官共勉”的首條博文。他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期待與緊張。麵前攤著一張泛黃的宣紙,那宣紙散發著淡淡的墨香,仿佛帶著歲月的痕跡。他緩緩伸出手,輕輕拿起毛筆,手指在筆杆上摩挲,感受著毛筆的質感。隨後,他將毛筆浸入墨汁中,輕輕轉動筆杆,讓毛筆充分吸收墨汁,墨汁在硯台中微微蕩漾,散發出濃鬱的墨香。

懸腕提筆,他的手臂微微顫抖,像是在積蓄力量。筆鋒輕輕落在宣紙上,瞬間,墨汁在紙上暈染開來。他的眼神緊緊盯著筆尖,隨著筆鋒在宣紙上緩緩遊走,寫下荀子名篇《勸學》的片段。每一筆都力透紙背,那橫豎撇捺之間,仿佛蘊含著他對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窗外的微風輕輕吹過,拂動著他的發絲和宣紙的邊角,他卻渾然不覺,沉浸在書寫的世界裡。寫罷,他長舒一口氣,端詳著自己的作品,滿意地點點頭,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心裡想著:希望這能讓現代的看官們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隨後,他在李芳的指導下,將這幅書法作品配上博文發了出去。

沒過多久,評論區就像炸開了鍋。古文愛好者們紛紛湧來,各種評論如潮水般湧現。

“哇,字如其人,端方雅正,此乃真?墨寶!這書法功底,簡直絕了!”一位網友激動地評論道。

“唉,看不懂文言文怎麼辦?跪求翻譯君!感覺錯過了好多精彩內容。”另一位網友無奈地感歎。

還有人提議:“建議開設‘每日一典’,跟著蘇先生學古文!這樣我們就能慢慢領略文言文的魅力啦。”

李芳一開始還擔心文言文太過晦澀難懂,不會有人感興趣,可看到這熱烈的反響,驚訝得合不攏嘴。她興奮地跑到蘇明遠麵前,手舞足蹈地說:“明遠,你看你看,大家都好喜歡你的文言文微博!我之前還瞎擔心,真是多餘啦!”

蘇明遠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欣慰:“看來,這現代的大家對古代文化還是頗有興趣的。既然如此,我便每日一更‘明遠讀典’,用淺近文言解讀《論語》《孟子》,也算是為傳播文化儘一份力。”

從那以後,每天傍晚時分,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灑在蘇明遠的書房裡,將整個房間染成暖橙色。蘇明遠總會坐在那張堆滿古籍的書桌前,開始準備“明遠讀典”的內容。他麵前的古籍書頁已經有些泛黃,書角微微卷起,那是他反複翻閱留下的痕跡。他時而眉頭緊鎖,眼睛緊緊盯著書上的文字,一隻手托著下巴,陷入沉思,思考如何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時而又展顏微笑,靈感一來,便立刻拿起毛筆,在旁邊的草稿紙上奮筆疾書,記錄下精妙的解讀方法。寫好內容後,他還會反複誦讀,時而微微搖頭,時而輕輕點頭,確保語句通順、表意清晰。每次發布前,他都像對待一件重要的大事,眼神專注而虔誠,小心翼翼地在微博上敲下每一個字。

有一天,午後時分,天空突然變得陰沉起來,大片大片的烏雲迅速聚集,將陽光遮得嚴嚴實實。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劈裡啪啦”地敲打著窗戶,打在玻璃上濺起一朵朵水花。蘇明遠坐在窗前,聽著雨聲,心中有感。他想起了《詩經》裡的“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於是決定以此為靈感發一條微博。

他先在窗台擺好筆墨,看著窗外如珠簾般的雨幕,雨滴不斷地從屋簷落下,形成一道道水簾。遠處的樹木在風雨中搖曳,仿佛在和風雨共舞。沉思片刻後,他拿起毛筆,飽蘸墨汁,揮筆畫下一幅水墨雨雞圖。畫中的小雞憨態可掬,正低頭啄米,仿佛真的在雨中覓食一般。畫完後,他又在微博上寫道:“夜雨敲窗,忽念《詩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諸君出行,宜備雨具,勿染風寒。”

這條博文剛一發出,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轉發量迅速攀升,很快就突破了十萬次。連《語文報》官微都轉載了,還評論道:“古人雲‘君子喻於義’,今有蘇先生喻於情,傳統文化之美,在筆尖,更在心頭。”看到這些,蘇明遠心裡滿是歡喜,他拿著手機,興奮地給李芳看:“李姑娘,你瞧,大家如此喜愛,看來我做的這些還是有些意義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芳笑著打趣:“那可不,你現在都快成微博上的文化名人啦!再這麼下去,說不定都能趕上那些大文豪呢!”

然而,人紅是非多。隨著蘇明遠的名氣越來越大,質疑聲也漸漸出現。有網友在評論區留言:“都2020年了,還拽文言文,不就是為了博眼球嘛!”

蘇明遠看到這條評論時,微微皺了皺眉頭,但很快又恢複了平靜。他思索片刻,回複道:“文言非拽,乃根也。諸君可見古樹新枝?根紮得深,枝椏方能參天。”他回複完,輕輕放下手機,眼神堅定,心裡想著:我傳播文言文,是為了傳承文化,豈會因這些質疑就退縮。

隨著“明遠讀典”係列越來越走紅,出版社的人也找上門來。他們看中了蘇明遠微博內容的文化價值,想要將他的博文結集出版。李芳拿著合同,看著上麵“文言文解讀”的類目,忍不住笑道:“明遠,你這可不得了啊!用微博寫了本《日知錄》出來。以後說不定會成為傳世之作呢!”

蘇明遠輕輕撫著那些宣紙原稿,上麵還留著他的墨香。他的思緒飄回到古代,想起那些在寒窗下苦讀抄書的夜晚。“當年寒窗苦讀,隻盼經世致用。沒想到如今借助這現代的‘鐵盒傳書’,倒真應了‘君子以文會友’的古訓。能和這麼多現代的看官們交流文化,實乃人生一大幸事。”他感慨地說道。

李芳看著蘇明遠,眼中滿是敬佩:“是啊,你做到了彆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以後啊,肯定還會有更多人因為你愛上古代文化。”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蘇明遠並沒有因為出版書籍而驕傲自滿。

他依舊每天堅持更新“明遠讀典”,還會根據網友們的評論和建議,不斷改進自己的解讀方式。他的微博評論區就像一個熱鬨的文化交流場所,大家在這裡分享自己的感悟,討論經典中的智慧。

有一次,一位網友在評論區問道:“蘇先生,《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我總是理解得不夠深刻,您能再詳細講講嗎?”蘇明遠看到後,立刻回複:“此句乃夫子教誨,意在告誡吾輩,學習與思考相輔相成。隻知學習而不思考,便如囫圇吞棗,難以領會真意;隻思考而不學習,則易陷入空想,無所收獲。諸君可回想自身學習經曆,便知此中深意。”他的回複不僅解開了網友的疑惑,還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還有網友好奇地問:“蘇先生,您寫文言文這麼厲害,有沒有什麼訣竅呀?”蘇明遠笑著回複:“訣竅無他,唯多讀、多寫、多思而已。多讀經典,汲取古人智慧;多寫文章,錘煉文字功底;多思義理,領悟文化內涵。假以時日,諸君亦能寫出佳作。”

在蘇明遠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文言文,學習古代文化。一些學校還將他的“明遠讀典”內容引入課堂,作為拓展閱讀材料。這讓蘇明遠倍感欣慰,他知道,自己傳播文化的道路還很長,但隻要能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古代文化,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然而,成功的路上總是充滿挑戰。就在蘇明遠的文化傳播事業蒸蒸日上時,有一些人開始嫉妒他的成就。他們在網上散布謠言,說蘇明遠的文言文解讀都是抄襲古人,自己根本沒有真才實學。這些謠言就像一陣黑風,迅速在網絡上蔓延開來,不少網友看到後都產生了懷疑,蘇明遠的微博評論區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麵對這些謠言,蘇明遠心中有些難過,但他並沒有慌亂。他深知清者自清,決定用行動來證明自己。他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長文,詳細解釋了自己解讀經典的過程和心得,還附上了自己研讀古籍時做的筆記照片。他寫道:“吾傳播文化,一心赤誠,絕無半點虛假。若有謬誤,還望諸君指正;若有詆毀,吾亦不懼。隻盼諸君莫被謠言誤導,一同探尋傳統文化之美。”

李芳也在一旁為他出謀劃策:“明遠,咱們不能就這麼被動挨打。我聯係一些文化專家,讓他們幫你發聲,證明你的實力。”蘇明遠感激地點點頭:“李姑娘,多謝你。有你在,我安心許多。”

在李芳的努力下,不少文化專家站出來為蘇明遠說話。他們稱讚蘇明遠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貢獻,還指出他的解讀方式獨特新穎,對傳播文言文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專家們的支持和蘇明遠的真誠回應下,謠言逐漸散去,網友們也紛紛表示相信蘇明遠。

經過這次風波,蘇明遠更加堅定了傳播文化的決心。他知道,這條道路雖然充滿坎坷,但隻要自己堅持不懈,就一定能讓更多人領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他繼續在微博上耕耘,用一篇篇精彩的“明遠讀典”,書寫著他與現代看官們的文化故事,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喜歡我來現代當明星請大家收藏:()我來現代當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開局乘著熱氣球逃亡 重生之2006 末世降臨:從拿回空間開始 北美留學,我在末世獵殺偽人 東方美人在美國 鬥羅:日月當空,當天命所歸! 女裝學霸逆襲電競巔峰 安魂鬼事錄 隕落的救世主 全點悟性?當然要學遍天下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