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將北京城染成一片暖金色。蘇明遠和林婉兒站在熟悉的小區門口,恍如隔世。
五年前,他就是在這裡——北京某個普通小區的小劇場——懵懂地闖入了這個時代。那日他身著慶朝官服,茫然四顧,被當作演員推上舞台,憑一首《將進酒》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
如今的小劇場已煥然一新,門楣上掛著“社區文明驛站”的木牌,簷下掛著風鈴,隨風發出清脆聲響。
“變化真大。”蘇明遠輕聲說,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衣角。這是他緊張時的小動作,林婉兒再熟悉不過。
她握住他的手:“進去看看吧。”
剛踏進驛站,一陣朗朗讀書聲便傳入耳中。隻見十多位老人正手持毛筆,在宣紙上認真書寫。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寫的不是詩詞,而是一行行微信號和手機號碼。
“張大爺,您這‘點’寫得有力!再來一遍。”年輕的指導老師彎腰指點著。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抬頭笑道:“小劉老師,我這把年紀了還學發微信,說出來都讓人笑話。”
“活到老學到老嘛!您看李奶奶,現在已經會用微信和孫子視頻了,多好。”
蘇明遠怔怔地看著這一幕。在他那個時代,讀書寫字是士大夫的特權,尋常百姓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執筆書寫。而如今,連耄耋老人都在學習新的溝通方式,文明以另一種形式普及開來。
“餓了嗎?我先點個外賣。”林婉兒拿出手機。
不過一刻鐘,一個穿著漢服的小哥提著餐盒匆匆進來:“您的外賣到了!祝您用餐愉快。”
蘇明遠驚訝地看著那身熟悉的服飾與現代外賣箱的奇特組合。更令他驚訝的是餐盒上的字樣:“今日餐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自明遠書院弟子餐廳”
“明遠書院?”他喃喃道。
外賣小哥笑道:“您不知道嗎?就是那個從古代穿越來的狀元蘇明遠辦的書院啊!現在可火了,連鎖店都開遍全城了。這詩句就是他親自選的,每份外賣都配一首古詩。”
林婉兒撲哧一笑,瞥了眼目瞪口呆的丈夫:“看來蘇狀元的名氣比想象中還大啊。”
正說著,一陣笛聲從裡間傳來。他們循聲走去,隻見一群中學生正在排練改良版《牡丹亭》。
“這裡我覺得可以加段rap,”一個戴眼鏡的男生提議,“杜麗娘的心聲用現代方式表達,更能引起共鳴。”
指導老師點頭:“好主意!但要注意保留昆曲的水磨腔精髓,古今結合,不是互相取代。”
另一邊,幾位外國友人正跟著社區老師學太極,動作雖不標準,但神情專注。
“太極拳,好!中國文化,了不起!”一個金發碧眼的中年男子用生硬的中文讚歎道。
驛站角落的展櫃裡,陳列著居民們的“文明信物”:奶奶的銀鐲子、爺爺的老算盤、孩子的雲雷紋手繪t恤。每件物品下都有張小卡片,記錄著它們的故事。
驛站管理員認出了蘇明遠,興奮地走過來:“蘇老師!您能來真是太好了。”他舉起手機,屏幕上正在直播社區活動,“您看,現在的文明傳播方式多有趣。”
畫麵裡,一個年輕人正用快板講解《三字經》,在線觀看人數竟有數萬之多。彈幕上飄過各種評論:“原來古文可以這麼好玩!”“已關注,明天還來!”
暮色漸濃,驛站內燈火通明。蘇明遠和林婉兒並肩而立,看著外牆上的巨幅壁畫:古代狀元與現代青年握手,雲雷紋化作紐帶,連接古今星空。壁畫下方,幾個孩子正在老師的指導下添加新的圖案。
“我曾經以為,文明傳承需要宏大的儀式和莊嚴的場所,”蘇明遠輕聲道,目光悠遠,“如今才明白,它就在這些平凡的日子裡,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林婉兒靠在他肩上:“這就是你穿越五百年來到這裡的原因啊。不是要你重建一個過去的時代,而是連接古今,讓文明的河流繼續流淌。”
忽然,一個紮著雙馬尾的小女孩跑過來,塞給他們一張畫:“送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