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破曉時,鄧禹和隗囂帶著殘部躲進密林,回望被赤眉軍踏平的營地,滿地狼藉中,昨夜他們相視而笑的那堆篝火,早已熄滅。
這便是前情之事,也是鄧禹和隗囂的交往開始。
鄧禹在求助馮異的同時,並沒有閒著,而是主動聯係了天水王隗囂。
在這一點上,的確是鄧禹的過人之處。
前邊我們講過,鄧禹退至蒲城以後,精心經營關中事務,又贏得了隗囂的幫忙,做出了不小的成績,深得當地老百姓的讚譽和擁戴,
鄧禹再移兵雲陽,並不經大漢皇帝劉秀賜封,就自稱為關中王。
“鄧禹這個小子越來越猖狂了,竟然自封為關中王,我們還要挫挫他的銳氣。”丞相徐宣忘不掉鄧禹、隗囂帶給他的恥辱。
他向樊崇建議,瞅準時機滅了鄧禹。
這個主意很好,可是該怎麼實施呢?樊崇也沒有了好主意。
因為,這個時候,赤眉軍從上到下,又一次沉浸在二次奪回長安快感中。
燒殺搶掠,
殺人放火,
逍遙快樂,
是這些兵痞們的常態。
樊崇等人,不想管,也不願意管。
赤眉軍不攻打鄧禹,鄧禹也不進攻長安,兩好擱一好。
這可急壞了大漢皇帝劉秀。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鄧禹的麾下大將劉嘉,突然叛亂割據自立,占據關中三輔。
同時,延岑也在藍田自稱武安王,割據自立。
劉嘉,出身劉氏宗親,為人謙和,作戰勇猛,在軍中威望頗高。
他跟隨鄧禹西征,屢立戰功,深得鄧禹信任。
劉嘉駐守在關中三輔地區,負責保障大軍後勤補給和側翼安全。
然而,
隨著勢力的逐漸壯大,劉嘉的野心也開始膨脹。
他看著長安周邊混亂的局勢,心中暗暗盤算:
更始政權覆滅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劉秀雖占據河北,但關中距離遙遠,鞭長莫及,自己為何不能在此成就一番霸業?
鄧禹正在中軍大帳議事,突然接到急報:
劉嘉在關中三輔地區叛亂,占據城池,阻斷了鄧禹大軍的糧草供應線,並公開宣布自立。
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讓鄧禹和眾將士震驚不已。
“劉嘉為何如此?他難道忘了陛下的恩德,忘了我們一同出生入死的情誼?”
鄧禹怒目圓睜,
一拳砸在案幾上,震得竹簡紛紛掉落。
帳中眾將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劉嘉是受奸人蠱惑,有人則懷疑他早已心懷不軌。
鄧禹冷靜下來後,迅速分析局勢:
劉嘉占據三輔,切斷了糧草,若不及時解決,大軍將陷入絕境;
而此時長安城的赤眉軍也在蠢蠢欲動,若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
就在鄧禹準備出兵平叛劉嘉時,
又一則噩耗傳來:
延岑在藍田起兵,自稱武安王,與劉嘉遙相呼應,企圖瓜分關中。
鄧禹心中怒火中燒,他深知,若不儘快平定這兩股叛亂勢力,自己西征的大業將功虧一簣。
鄧禹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如今劉嘉和延岑叛亂,我軍腹背受敵,糧草短缺,諸位有何良策?”
鄧禹目光炯炯地掃視著帳中眾人。
“將軍,劉嘉占據三輔,控製著糧草要道,應先集中兵力攻打劉嘉,解決糧草問題,再對付延岑。”
一位將領提議道。
“不可,延岑在藍田,若我們攻打劉嘉,他必定趁機偷襲我軍後方。
依末將之見,應先擊敗延岑,震懾劉嘉,再回頭收拾劉嘉。”另一位將領反駁道。
帳中眾將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鄧禹沉思良久,
最終決定:先攻打藍田的延岑。
他認為,
延岑新起,根基未穩,且距離較近,若能迅速擊敗他,既能鼓舞士氣,又能震懾劉嘉,同時也可避免腹背受敵的困境。
看到劉嘉反叛,延岑也在暗中積蓄力量。
延岑本是南陽人,早年在漢中一帶聚眾起兵,後輾轉來到關中。
他武藝高強,作戰凶狠,手下聚集了一批亡命之徒。
藍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延岑占據此地後,自稱武安王,招兵買馬,擴充勢力,妄圖在這亂世中分得一杯羹。
鄧禹對這些暗流並非毫無察覺,
但他認為劉嘉是宗親,且一向忠誠,延岑不過是烏合之眾,不足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