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有你這句話,咱就放心了。這攝政王不僅是權力,更是責任。朝堂之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你要小心應對。平日裡多教導雄英,讓他儘快熟悉政務,培養他的帝王之才。”
朱樉點頭應道,
“爹,兒子明白。兒子定會傾儘全力,為雄英侄兒出謀劃策,助他早日挑起這大明的重擔。”
朱雄英在一旁,感激地看著朱樉。
“皇叔,侄兒年幼無知,往後還得多仰仗皇叔教導扶持,侄兒定當虛心學習。”
朱樉起身,走到朱雄英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大侄子,你我叔侄不必如此客氣。你父親在世時,對我關愛有加,如今他走了,我自會替他照顧好你。你隻管安心,有皇叔在,定會為你遮風擋雨。”
然而,朱樉心中清楚,這攝政王可不是那麼好當的。
他剛從沿海回來,對朝堂上近期各方勢力的暗中湧動還未完全摸清。
現如今沒有朱元璋的壓製,他的那幫弟弟們,肯定蠢蠢欲動。
朱元璋躺在榻上,神色疲憊卻強撐著精神,對一旁侍奉的太監說道。
“擬旨。朕深感時日無多,今大明痛失皇帝朱標與太後馬氏,朕心悲痛難抑。然國不可一日無主,朕深思熟慮,決定傳位於皇太孫朱雄英。”
太監趕忙鋪開明黃的宣紙,記錄下朱元璋的每一個字。
朱元璋微微喘息了幾下,繼續說道:“皇太孫朱雄英,品性純良,聰慧好學,朕對其寄予厚望。但因其年紀尚輕,恐難獨當大任。故朕封秦王朱樉為攝政王,輔佐皇太孫處理朝政。攝政王務必儘心竭力,教導皇太孫治國理政之道,保我大明江山穩固,社稷安寧。”
說到此處,朱元璋微微停頓,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決絕與期許,仿佛要將自己最後的力量注入這道旨意之中。
“朝中群臣,無論品級高低,皆需恪守本分,忠誠於皇太孫與攝政王。若有心懷不軌、蓄意破壞朝綱者,朕定不輕饒,嚴懲不貸,以正國法。此旨一出,天下皆知,望朕大明臣民,同心同德,共護江山。”
太監將旨意快速書寫完畢,呈到朱元璋麵前。
朱元璋微微抬起頭,目光掃過那一行行字跡,微微點頭,示意太監用璽。
太監小心翼翼地取來玉璽,在聖旨上重重地一按。
朱樉與朱雄英一直跪在榻前,聆聽著朱元璋的每一句話。
朱雄英心中滿是對未來的忐忑與責任的沉重,而朱樉則知道這攝政王的擔子千鈞重,容不得絲毫差錯。
“兒子孫兒)定不負皇爺爺父皇)厚望。”兩人幾乎同時說道。
朱元璋看著他們,眼中閃過一絲欣慰,“起來吧。從今日起,你們叔侄二人便要為大明的未來,攜手前行。”
旨意很快傳遍朝堂內外,整個京城為之震動。
大臣們對此反應不一,有衷心擁護的,覺得這是穩定朝局的明智之舉。
也有暗自擔憂的,害怕朱樉權勢過重,日後難以製衡。
而在各藩地中,皇子們聽到這道旨意,更是各懷心思。
晉王朱棡聽聞後,怒不可遏,將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
“父皇,真的是老糊塗了,為何要將皇位傳給朱雄英,還讓老二做攝政王!”
“大侄子當皇帝,本王心服口服,但為什麼讓老二當攝政王,本王不服!”
北平,一間封閉的房間內,氣氛凝重。
姚廣孝目光灼灼地看著朱棣,緩緩開口,
“王爺,如今局勢錯綜複雜,是我們出手的時機了。您可對外宣稱秦王挾持太上皇,意圖謀逆篡位,以此為由起兵。”
明朝沒有攝政王,我是作者我說了算,來個八龍奪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