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薑連貴夫婦自從供養了這個邪物,家道日漸富裕,二,三年的時間裡,不光是家中吃喝不愁,而連貴得獲得
“貓鬼神”的力量,也成了遠近知名的通靈之人,家中開了問事請仙的堂子,因為看事化情較為靈驗,一時間也是門亭若市,連貴的妻子還給他生了一個虎頭虎腦的兒子,取名叫:來寶。
剛剛兩歲,老年得子兩口子格外疼惜來寶,唯一這個來寶讓兩口子心有不安的是,來寶天生嘴中有兩顆牙齒,並且前後頭上各有一發旋,人都說
“前旋老子後旋娘”,總是叫人不太舒服。這一年的端午剛過,中午時分,連貴正躺在家中院子的躺椅上乘涼,耳聽得院子門響。
連貴起身打開門,院門外站著兩個人,一個老頭,一個中年人。連貴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來問事的人,未等他開口。
老人抱拳堆笑說明了來意,原來此二人是父子兩兒,姓孫,家住在東鄰的孫家坳,連貴請二人進屋,寬坐後詳聽原由。
孫老漢先是哎了一聲,隨即說道:“我家裡在當地開著一個掛麵的作坊,生活還是挺不錯的,我有5個女兒,這個兒子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從小和5個姐姐一長大,所以脾氣秉性不覺有點麵,後來5個姐姐先後出嫁後,我就給兒子娶了一房媳婦,是一個脾氣很火爆的女人,這下可好,這個麵瓜兒子平時在家裡媳婦說什麼他就是什麼,連個大聲氣都不敢出,被媳婦管的死死的。我和她媽都脾氣比較好,所以我們也沒辦法說什麼。後來這個媳婦給我們家生了一個男娃,就更加變本加厲,平時除了對自己的男人呼來喝去,對我們老兩口也是罵罵咧咧,誰也不敢管。等孫子娃長大點後,乾脆把孩子一天丟給我兒子,自己東家串西家串去,還和我們村的閒漢二癩子胡混到了一起,風言風語實在把我們臊的抬不起頭來,我本身就是孫家坳的族長,這純粹就是打我的臉呢,後來和村裡的其他長輩商量後,我們一致的意思是準備開了祠堂按族規處理。哪知道,我那兒媳婦知道後,先是在家裡破口大罵,連哭帶鬨的說: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不叫你們好過,老娘我變鬼也鬨的你家不得安寧。說完後居然一頭碰死在了我家院牆邊”。
孫老漢邊說,邊老淚縱橫,一邊的兒子低頭不語。連貴嗯了一聲,示意孫老漢繼續說下去。
孫老漢抹了抹眼淚繼續說道:“兒媳婦就這麼死了,後來過了一年我們給兒子又找了個女人結婚,可不到一年,新媳婦也意外的死了,身體好好的,一點病都沒有,在後麵的幾年裡,我們給兒子連續又娶了兩個老婆,都是好好地,就死了。孫子娃還小,也不能沒有媽,我們沒辦法又托人再給兒子找一個老婆,村裡人當時的閒言碎語很多,我們當地根本沒有人願意往我們家再嫁,最後好不容易從彆的地方給兒子說成一個女人才剛又成婚三個多月,這個兒媳婦是個大個子,做事很勤快,早上天不亮就起來掛麵做飯的,前幾天兒媳婦給我兒說,她隻要是天不亮起來乾活的時候總能看見一個披麻帶孝的女人,在房頂上拿著一把掃把在那裡掃啊掃,也不知道是誰家的婆娘,在乾啥呢。兒子把這個話又給我們說了,我們想肯定看見的就是那個死了的女人,這樣鬨下去不是辦法,現在這個媳婦估計也活不成了,找了周圍好多陰陽都沒有辦法,人都說
“薑神仙:您靈的很,我們這才專門跑過來求您。好歹幫我們一把。”老孫頭剛講完,馬上就跪倒在連貴的跟前,孫老漢的兒子也一同與父親跪下。
“起來,起來,你們這是乾啥呢”。連貴邊說邊用雙手各扶住父子兩兒,讓兩人坐下,隨即說道:“事我大概知道了,你們把地址留下,今天晚上你們先回,明天我準備好東西就過去”。
孫老漢父子千恩萬謝的走了。當夜,薑連貴獨自一人住在堂屋中,夜半時分把門口的木牌放在堂屋的桌子上,擺好供品,點燃香火,自己盤腿坐在地上,雙眼微閉,盯著點燃的香頭,與平時一樣,看著看著,不覺得眼睛發沉,進入了入定的狀態。
“貓鬼神”幻化的那個黑衣人赫然出現,並蹲坐在桌子上,這幾年的時間裡,薑連貴已經對此種與家中邪物溝通的方式,完全輕車熟路了。
“大仙,今天那孫氏老頭的事情,怎麼處理呢”?
“嘿嘿嘿嘿”,
“貓鬼神”先是怪異的笑了幾聲,然後從桌上一躍,跳到薑連貴身邊,爬在連貴的耳朵邊,告知了薑連貴這個事情的原委,以及解決的方式,講完後,又躍上桌子,繼續蹲坐在上麵。
“大仙,那處理完了,需要什麼回報呢”?薑連貴很清楚,每次請
“貓鬼神”處理事情,總是交易性的,肯定要問清楚這些回報要求。
“熟雞,熟魚,熟羊各一隻,白麵饅頭5個,白酒一壇,謝銀100兩,再讓他們孫氏在進村的村口,給我立個廟”
“貓鬼神”回答連貴。
“啊。這。。。。。。?連貴聽完大驚,嘴裡嘟囔著不知該怎麼應承下去。心裡盤算,這怎麼可能和人家講呢,錢和物件都好說,可這叫人家立廟,基本上不可能的。
“有什麼不可能的,你告訴他們,如若不這樣做,我肯定不去,兩年內保證不光是他家,而且全村死絕”。
“貓鬼神”像是完全知道連貴心裡的想法。
“是,是,是,大仙我一定把話帶到”連貴緊張的滿口答應。香頭一跳,眼前一閃,連貴從請仙入定的狀態中回轉過來,連夜收拾好
“貓鬼神”交代使用的物件。次日一早,薑連貴套好車直奔孫家坳。孫家坳村口,孫老漢和兒子天不亮,就在這裡等了。
中午十分,眼見著一輛大車而至,覺得可能請的人到了。連貴拉緊韁繩停下車,孫氏父子趕緊到車前,幫連貴扶住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