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
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藏書閣飄著陳年墨香,魏王李泰撫摸著新抄錄的《括地誌》卷軸,指尖突然觸到幾行滲血的文字——那是三日前墜井而亡的地理學士張守節,生前標注的幽州地脈異動記錄。
"殿下,洛陽送來急報。"門客蘇勖呈上沾染河泥的密函,"伊闕山龍脈現三丈裂隙,恐應了讖語"地誌成時山河傾"。"李泰盯著自己監修的這部地理巨著,忽然發覺竹簡重量異常:五十州圖誌竟比空木匣還輕三分。
子時三更,李泰獨闖崇仁坊鬼市。在掛著"通陰陽"幡子的卦攤前,他按照張守節臨終手劄所述,將《括地誌》殘卷投入燃著綠焰的銅盆。火焰騰起時,卦攤化作幽冥當鋪的玄色門庭,簷角懸著的二十八盞人麵燈籠映出滿地星圖。
"魏王欲補全《括地誌》,需典當三十位編纂者的"識地之明"。"儺麵掌櫃手持的青銅算盤,此刻算珠竟是縮小版五嶽山形,"每典當一人,可速成三州圖誌。"
李泰想起父皇限期三月獻書的詔令,咬牙扯下腰間五色綬帶——那是太宗親賜的"文學館主"信物。綬帶落入算盤瞬間,首陽山模型突然崩塌,對應著正在編纂河東道的顏師古突然目盲。
七日後,國子監出現詭異場景:七名地理學士徹夜疾書,筆尖湧出的墨跡自動生成山川河流。他們渾然不覺自己正將指甲、頭發混入墨汁,更未發現抄錄的崤山走向與實地相差二十裡。
"殿下請看,這是新補的劍南道圖誌。"蘇勖興奮展開卷軸,李泰卻驚見嘉陵江流域標注著前朝廢棄的"五尺道",而現實中的新驛路竟在一夜間被泥石流衝毀。更詭異的是,所有參與編纂者耳後都生出青苔狀斑紋。
當第三十位學士杜正倫在渭水畔猝死時,他懷中的《括地誌·關內道》突然活過來:紙張化作涇渭分明的水流,文字變成遊動的青銅魚符。正在驪山溫泉宮的李泰接到急報:"潼關地陷三十丈,露出的西周古墓刻著"括地者,絕地脈"六字篆文。"
更可怕的是,獻書大典當日,太極殿金磚下滲出黑色液體。當李泰展開完整的《括地誌》時,竹簡突然重若千鈞——那上麵密密麻麻的注解,竟是三十位編纂者用生命刻下的詛咒。
儺麵人出現在魏王府秘庫,指尖劃過泛著屍臭的圖冊:"殿下可記得契約內容?"識地之明"典當的不僅是地理學識,還有他們對故土的眷戀——如今這些情感都化作了地脈怨氣。"
李泰這才驚覺,那些速成的州府圖誌中,每個山脈標注處都暗藏血絲。在洛陽修書的顏師古托人送來盲文密信:"臣等雙目雖盲,卻見九州地氣如潰癰流膿,皆因《括地誌》抽儘了大地精魄。"
貞觀十六年四月,李泰在太宗麵前焚毀《括地誌》正本。火焰中浮現三十張學士麵孔,他們耳後的青苔斑紋化作根須紮入地底。次日長安地震,被毀的龍首原冒出三十眼清泉,民間傳言這是三十位地理之魂重歸地脈。
幽冥當鋪的賬冊上,"李泰"名下的契約突然多出一行小字:"典當親子緣,換地脈暫安。"三個月後,魏王因與太子爭位被貶均州,隨身隻帶了一卷空白的《括地誌》殘稿。
喜歡星宿典藏錄:幽冥契請大家收藏:()星宿典藏錄:幽冥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