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經過20分鐘的分析,李易從中並沒有發現生物計算機有意識誕生。
這證實了李易的猜想,並不是每台微型生物計算機都能誕生意識。
李易和鄭可研聊了一會,人工智能大腦的研究後,向她告彆離開。
洪擇權把李易帶回腦部科學實驗室。
李易配合實驗室裡的研究人員,又一次做了大腦的相關研究。
當晚文院長在內部食堂招待李易。
文院長和李易交流了,最新的人類大腦研究進展。
吃完飯洪擇權把李易帶到,上次過來住的宿舍。
因為李易明天還有幾項研究要配合,所以他晚上就在國科院裡住下。
第二天早上,李易配合完成所有研究後,一頭紮進了國科院內部的圖書館。
李易在這裡能看到,各個領域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報告。
李易在圖書館待了兩天。
最後一天,他遇到鄭可研也在圖書館查閱資料。
李易上前和對方打了聲招呼。
晚上李易請鄭可研吃飯。
在飯桌上,李易一直在詢問鄭可研,關於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話題。
“你覺得生物大腦,會是人工智能大腦係統的最好載體嗎?”李易虛心求教。
“就目前的研究情況來說,生物大腦還是比不過矽基芯片。”
“除非生物科技得到重大突破,不然生物大腦始終就是一台“玩具”。”鄭可欣沉思道。
“你們拿生物計算機研究到哪一步了?”李易好奇問道。
鄭可研放下筷子,拿出紙巾擦了擦嘴道“現在我們連數據都還沒完全導入進去。”
“可以說暫時還沒有任何進展。”
鄭可研告訴李易,人工智能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分彆為運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
運算智能就是快速計算,和記憶存儲能力。
矽基計算機具有優勢的,便是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現階段的運算智能應用已經相當成熟,並且還在不斷優化。
十年前國外的深藍計算機,戰勝了當時的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這一事件就標誌著人類在,強運算模型場景下的計算能力,已經不如機器算力。
感知智能就是係統對,類似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能力。
人和動物能夠通過各種智能感知能力,與自然界進行交互。鋼鐵機器也能通過ai技術,實現這種類人智能。
例如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就是利用激光雷達等感知設備,和人工智能算法實現類人的感知智能。
當前人類社會的ai技術,正處於感知智能不斷完善的階段。
認知智能通俗來講,是一種“能理解,會思考”的能力。
未來的機器能在,沒有數據信息被動輸入的情況下,主動進行環境感知、信息采集、邏輯判斷、做出決策等,實現類人智能。
在這一階段的機器,就能夠替代大量的傳統體力勞動。並且可以輔助人們做出理論上的最優決策。
這是目前世界主流科學界,對人工智能發展階段的劃分。
鄭可研告訴李易,在商業市場上人工智能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弱人工智能,和統計學習的深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