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明記憶中,這家公司自創業之始,直至成功實現盈利,僅僅隻用了兩年時間。
也就是說,明年他們將推出旗下首款,趨於成熟完善的路由器產品。
自此之後,這家公司將邁入一個突飛猛進、跨越式大發展的嶄新時代。
路由器的橫空出世,意味著互聯網時代的盛大降臨!
互聯網泡沫破滅前期階段,思科公司的市值會一路狂飆突進,最高時會達到5000多億美元的市值。
張啟明選擇對思科公司予投資,除了其豐厚的回報以外。
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他還想獲得思科公司的路由器,和其他產品的代工業務。
思科公司在創業初期這會兒,由於自身資金有限,一開始隻有研發實驗室,根本沒有生產工廠。
生產能力受到極大限製,可偏偏市場對於其產品的需求量巨大,迫不得已之下踏上了“並購之王”之路。
張啟明在前世的時候偶然間,看到過一則有關思科公司的詳細報道。
思科公司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多達一百五十餘次的並購行動。
平均算下來,每年至少會並購七家公司。
正因如此,思科公司當之無愧地被譽為“並購之王”。
如此頻繁、且大規模的並購,並非毫無代價可言。
隨著一次次的收購與合並,思科公司原本集中的股權逐漸被分散、稀釋。
張啟明明知道未來思科公司的市值,自然不希望讓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
股份再怎麼稀釋,他希望在互聯網泡沫尚未破裂之前,無論如何都手中起碼能保留5至10的股份。
如今的啟明科技,正在積極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發工作。
張啟明的記憶,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時太晚了,許多至關重要的專利,早已被思科公司搶先一步注冊成功,這無疑給張啟明的研發進程設置了重重障礙。
為了避開這些已有的專利限製,啟明科技研發的路由器,隻能多走一些彎路。
張啟明很快就想到了一條權宜之計。
就是通過承接思科公司路由器的代工業務,讓自己的團隊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提升技術水平,為未來自家產品的推出提前做好生產工藝儲備。
除此之外,張啟明心中還有更深層次的盤算。
他希望借助這種代工合作的機會,潛移默化地引導思科公司,形成一種依賴外部代工生產的模式。
一旦思科公司習慣於將產品研發與生產環節分離。
那麼日後即便雙方關係惡化,思科公司決定終止與他的代工合作,甚至徹底翻了臉,張啟明也不會感到懼怕。
因為那時,他自主研發的產品想必已經足夠成熟強大,足以在市場上獨樹一幟,與思科公司展開正麵競爭。
沒有生產技術的思科,短時間內肯定會被產能拖慢腳步,給啟明路由器崛起機會。
…………
張啟明微微眯起眼睛,再次開口問道:“那麼另外那一家公司,是否就是我之前所要求成立的方舟軟件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