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口號的提出,這可不隻是口號那麼簡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這時期國內經濟又困難,不得已之下,國內下馬了一大批需要投入大量科研經費、時間,經濟效益還不大的的高精尖項目。
如運10大飛機項目這類,總計被下馬的科研項目多達90多個,其中包括航空母艦、導彈驅逐艦、遠程轟炸機等重大國防科研項目。
還包括華科院的光刻機這些芯片領域項目,同樣也得不到經費支持,被暫停研發。
米國總統訪華夏後,與西方進入了蜜月期,很多技術不再封鎖。
海量的西方先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令人們目不暇接。
麵對價廉物美的西方產品,樂享其成的思想,在目前國內已經占據上風,逐漸形成了一個觀念:“造不如買!”
再加上改革以後,企業市場化,意味著虧損,國家不會在兜底,需要自負盈虧,競爭更加激烈。
民營企業老板需要立竿見影的經濟利益,才能更容易生存。
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普遍認為“造不如買”更劃算。
站在民營企業的角度看,這沒什麼錯。
設計出產品,全球找配件,拿回來組裝上市就可以賺錢。
什麼都要自己掌握技術,研發投入巨大,還不一定成功,耗費多久時間也不確定。
國內此時民營企業也根本沒什麼錢,此時民營企業貸款又是一巨大難題。
民營企業虧的是老板的錢,在個人利益麵前,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
這也導致造不如賣的生意越來越大。
張啟明雖然有前世記憶,但是前世隻是一個普通人,看到的隻是表麵現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柳倪之爭”,張啟明知道,互聯網發達以後,沒少報道過。
現在想來,隻怕沒那麼簡單。
兩個聲音的背後隻怕代表了無數的人。
張啟明感覺水有點深。
造不如買的聲音,隻怕是西方發達國家在背後推動。
此時放開向國內出口技術,明擺著就是帶毒蜜糖,隻不過這個毒藥很長時間才會發作。
帶來的短期利益,會誘使更多的人倒向造不如買的陷阱。
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市場換技術。
國內高層,肯定早就考慮到。
隻是沒有十全十美。
一些領域必然被犧牲。
芯片領域,此時全球規模都不大,才幾十億美元。
和國內龐大的人口所需的輕工業產品來講,隻是微不足道,成為犧牲品之一,現在想來也不奇怪。
張啟明感覺自己此時來國內,似乎有些草率了!
還不如直接學西方,拿錢砸人!
心思輾轉之間,張啟明已經改變來清北的目的。
隨即看向王誌夏那期待的眼神,說道:“王同學,造不如買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
想要快速賺點小錢,造不如買很合適。
香江大部分企業,都是選擇直接從國外獲得產品專利授權,購買零部件組裝再售賣。
這些企業沒有核心技術,我們稱之為組裝公司,
香江60年代到現在,工業發展這麼迅速,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沒有一家實體製造業,能成為世界知名品牌。”
王誌夏疑惑道:“張老師,您說的不對吧!
您旗下的公司好像不是這樣!”
喜歡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請大家收藏:()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