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底蘊在電信領域堪稱無敵。
資料顯示,大東電報局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其產業布局從最初的電纜服務起步。
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擴展到全球電信網絡、數據通信以及企業級解決方案等多個領域。
大東電報局的前身是由一群英倫商人,在1860年合並多家海底電纜公司而成立的。
是全球最早提供國際電報服務的公司之一。
主要經營歐洲至亞洲的海底電纜業務。
1865年,大東電報局鋪設首條跨大西洋電纜成功。
這一壯舉不僅連接了大西洋兩岸,也為全球通信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到1871年,大東電報局與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達成一項重要協議,劃分了華夏市場。
根據協議,魔都以北的地區歸大北公司經營,而香江以南則由大東電報局負責。
這一格局的形成,使得大東電報局在華夏的電話行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成為該領域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
1872年,大東電報局迎來了又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
它與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合並,業務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從此,大東電報局的業務不再局限於有線電纜,而是成功地進入了無線電報業務領域,為其未來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二戰期間,大東電報局的作用愈發凸顯。
它不僅承擔著戰場通信的重任,還肩負著破壞敵方通訊的使命。
作為英倫的通訊中樞,大東電報局在戰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盟軍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戰結束後,電信公司的重要性,在全球越發重要。
1947年,英聯邦成立後,大東電報局被收歸國有,成為了英倫政府控製的國有企業。
二戰之後,米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英倫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在二戰當中耗儘了底蘊。
二戰結束之後,經濟就陷入了不斷的衰退當中。
進入70年代時期,英倫國力衰弱愈發嚴重,英倫經濟也跟著衰退。
英倫本土很多企業,都開始出現大麵積虧損。
鐵娘子上台以後開始拯救經濟,引入外來資本,開放市場,虧損企業私有化就是其最重要手段。
張啟明記憶中,大東電報局進入新世紀以後,麵對全球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還會進一步衰退,最後被沃達豐收購。
大東電報局,作為全球電信業的先驅,在推動海底電纜技術,商業化應用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不僅積極參與國際通信標準的製定,還在行業內樹立了卓越的聲譽。
如今大東電報局的實力已有所衰退,負債率也相對較高。
不過,即便如此,它仍然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在私有化退市前,大東電報局的市值高達80多億英鎊。
更令張啟明眼饞的是,大東電報局所蘊含的一些技術和市場資源。
大東電報局電信業務範圍極為廣泛,不僅覆蓋整個英聯邦地區,還延伸至英聯邦以外的許多國家。
其業務涉及的國家多達80多個,遠超啟明科技通訊設備所涉及的國家數量。
大東電報局在海底電纜業務方麵,具有深厚的曆史技術積累和全球影響力。
這對於環宇通訊來說,一旦成功收購,可以極大地彌補其在這方麵的不足之處。
大東電報局的前身公司,海底電報公司,在19世紀中後期就主導了多項技術突破。
1858年首次嘗試鋪設跨大西洋電報電纜,18651866年成功鋪設首條跨大西洋電纜,實現了洲際通信的裡程碑。
這一技術標誌著海底電纜,從短距離到長距離傳輸的跨越。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東電報局通過鋪設連接阿三國、獅城、遠東、澳洲等地區的海底電纜,構建了覆蓋全球的通信網絡。
1863年孟買至阿拉伯半島的電纜、1902年連接楓葉國、澳洲、新西蘭的線路等,均體現了其全球布局和技術整合能力。
早期海底電纜采用馬來膠,絕緣和鎧裝保護技術,以應對海水腐蝕和物理損傷。
大東電報局在電纜設計中引入多層護套、鋼絲鎧裝等工藝,提升了電纜的耐用性和抗壓能力。
其技術團隊在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太平洋等不同領域積累了鋪設經驗。
針對珊瑚礁、冰層等不同水深、地質條件開發了針對性解決方案。
環宇通訊現在的電纜鋪設技術儲備和團隊,跟大東電報局完全不在同一個層麵。
如果能夠收購成功,環宇通訊將一躍成為全球最頂級的通信巨頭。
唯一缺點,就是大東電報局鋪設的電話線和電纜,都已經有了很長的曆史,大部分還是在落後地區,線路老化也比較嚴重。
這也是為什麼在全球80多個國家有業務,卻依然負債累累原因。
不過,張啟明還是決定找英倫政府試試。
要是能夠收購,光是大東電報局鋪設電纜的龐大團隊,和80多個國家的電信業務入場券,就值得他收購。
想到這裡,張啟明心中已有數。
他要用曾經的子公司,反向收購大東電報局這家母公司。
合上資料,起身伸了個懶腰,向臥室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