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時後,胡力一行人押解著垂頭喪氣的米醬俘虜,與周海龍率領的“利刃”戰鬥群主力順利彙合。
夜色深沉,隊伍在臨時開辟出的安全區域內休整,車輛引擎低吼,士兵們警惕地巡邏,空氣中彌漫著疲憊與肅殺。
半個小時後,隊伍重新出發,連夜向著班加羅推進。
隊伍的後麵,胡力坐進了他那輛許久未動的突擊戰車副駕駛位。
艾莉絲熟練地啟動引擎,操控著這台鋼鐵猛獸,在崎嶇的山路上穩健前行。
胡力沒有去看窗外蜿蜒行進的隊伍,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裡一個雞蛋大小、模樣怪異的物體上。
那東西外形粗糙,像是個粗製濫造的玩具模型,若不是它正發出持續而規律的“唧唧”鳴叫聲,幾乎看不出這竟是一隻“蟋蟀”。
他凝視著這隻人造昆蟲,眼神複雜,嘴角忽然勾起一絲自嘲的嗤笑。
這笑聲很輕,卻帶著濃濃的無奈和反省,他是在笑自己。
不久前,他還在為自己那連昆蟲都無法驚擾的完美潛行技術而暗自得意,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可笑和諷刺。
而且這個季節,在這片海拔和氣候的山區,根本不該有如此活躍的蟋蟀。
一個如此明顯的破綻,他竟然完全忽略了,還沉浸在自我滿足之中。
從“蝰蛇”斷斷續續的交代中,胡力也已經大致拚湊出了這“蟋蟀”的來曆。
這是米醬軍方某個高度保密項目的產物,一共隻製造了三十隻,並且被認定為“失敗品”。
因為它們功能單一且有限,每隻“蟋蟀”隻能感應自身周圍半徑不到兩米範圍內的生物活動,然後通過模擬蟋蟀鳴叫的方式發出預警。
如果目標在原地靜止不動超過十分鐘,“蟋蟀”便會停止鳴叫,其內置能源僅能支持半小時的待機工作。
正因為這些局限性,它們才被隨意分配給了幾支執行高風險任務的特種小隊,算是“廢物利用”。
然而,真正讓胡力在意的,是“蝰蛇”在極度恐懼中,含糊提及的一個數字——“51”。
胡力一再“追問”下,得出“蝰蛇”也僅僅是無意中聽到過這個數字,具體含義並不清楚。
這個數字,對於這個世界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毫無意義,但對於重活一世的胡力而言,卻如同驚雷!
“51區嗎…”
胡力低聲咀嚼著這個詞彙,眼神變得深邃。
前世,關於這個位於內華沙漠深處神秘基地的傳說數不勝數,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它與不明飛行物乃至外星生命的關聯。
儘管米醬官方一直否認,但各種“目擊報告”、“泄密文件”和“內部人士”爆料從未停止,相信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更多。
而胡力前世,便是屬於後者,他認為那更多是陰謀論和流行文化的炒作。
但此時手裡這隻功能詭異、技術路徑迥異於傳統電子偵測設備的“生物蟋蟀”,卻像一把鑰匙,猛地打開了他記憶中塵封的一扇門。
他心念微動,一個藍色的標準文件夾突兀地出現在他手裡,仿佛一直就在那裡。
文件夾很薄,裡麵隻有孤零零的一張紙。
這是十四年前,愛德華傳來的一份關於“羅斯事件”的絕密報告副本。
胡力的目光落在泛黃的紙頁上,上麵的字跡依舊清晰。
標題——關於1947年7月米醬新墨州羅斯地區異常事件的初步調查彙總。
內容摘要。
“1947年7月5日晚,距科洛市約50公裡、羅斯鎮西北方120公裡的布拉索爾農場,農場主布拉索爾聲稱聽到比雷聲更為劇烈的爆炸巨響。”
“7月6日,布拉索爾在其農場約400米範圍內,發現大量特殊金屬碎片散落,材質包括異常堅韌的鋁箔、未知材質的磁帶、特種橡膠、輕質高強度金屬及其他無法辨識的物質。”
“布拉索爾將碎片交由當地警長,後者上報並轉交至附近的羅斯空軍基地。”
“7月7日,羅斯空軍基地派遣情報官馬賽爾少校及另一名軍官至現場調查,收集大量殘骸並運回基地進行檢測。”
“7月8日,在距布拉索爾農場西邊約5公裡的一處荒地上,索科縣土木工程師葛拉第聲稱發現一金屬碟形飛行器殘骸,直徑約9米,碟形物已破裂,數具人形屍體散落於殘骸內外。”
“屍體體型極度瘦小,身高約100130厘米,體重約18公斤,體表無毛發,頭部比例巨大,眼睛碩大,嘴巴極小,身著整體式灰色緊身製服。”
“後麵米醬軍方迅速封鎖以上兩處區域,嚴禁外人接近。”
“但隨後,軍方公開聲明,否認飛碟及外星生命的存在,宣稱墜毀物為高空探測氣象氣球。”
胡力還記得,自己當年收到這份報告時,心態和前世在網上看八卦新聞差不多,隻是把它當作一個有趣的、未經證實的傳聞。
隨意瀏覽了一下,發現內容和前世的流言大同小異,便失去了深究的興趣,隨手將其扔進了係統空間深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時他還想著,等以後有空了,說不定可以去那個傳說中的“51區”轉轉,滿足一下好奇心。
僅僅是好奇心,儘管不信,但架不住全世界那麼多人說得有鼻子有眼,由不得他不好奇。
“怎麼了?”
艾莉絲柔和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
她一邊注意著路況,一邊探頭瞥了一眼胡力手裡的文件和那隻還在鳴叫的“蟋蟀”,以她的聰慧,立刻明白了胡力在思考什麼。
胡力回過神,輕笑了一下,舉起手裡的“蟋蟀”,語氣帶著一絲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