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雅魯河的徑流量還高達39.9億立方米,可看今年開春這架勢,流量比往年同期顯著偏少!”
王水利在一旁補充道,語氣帶著專業性的憂慮。
“胡先生,雅魯河的補給,主要就是依賴我們大興安嶺東坡的降水和春季的冰雪融水。”
“可去年冬天到今年開春,攏共也沒下幾場像樣的雪,量還小得可憐。”
“核心原因,就是降水持續偏少,這乾旱天氣導致源頭補給嚴重不足。”
“要是再不下雨,春耕……可就真的成大問題了。”
胡力呼出一口長長的白氣,在寒冷的空氣中格外顯眼。
他抬起頭,望向灰藍色的天空,恰好看到一朵孤零零的白雲,正被北風慢悠悠地吹著飄過。
就在這時,他腦海中忽然靈光一閃,脫口問道。
“劉主任,王同誌,你們……有沒有嘗試過人工降雨?”
他這麼問,是想確認當前國內這項技術的應用程度。
他隱約記得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這個技術,但具體發展到哪一步,是否普及,並不確定。
劉建業和王水利對視一眼,王水利上前一步,回答道。
“胡先生,有的!國內早在1958年就已經開始探索人工增雨了。”
“我記得很清楚,那年7月,吉省遭遇了嚴重的夏旱,相關部門第一次用飛機往雲層裡播撒氯化鈉食鹽)來進行人工增雨試驗,後來好像還試過播撒乾冰固體二氧化碳)。”
“聽說效果不錯,成功緩解了部分旱情,這標誌著人工增雨技術,在我們國家算是初步落地了。”
胡力聽著,眼角微微抽動了一下,他發現自己確實有些想當然了。
1958年才開始探索,用的還是氯化鈉、乾冰這類初代催化劑,依賴的作業平台主要是飛機……
這意味著當前的人工降雨技術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
不僅作業成本高昂,而且極度依賴特定的雲係條件不是有雲就能下雨),還需要調動寶貴的飛機資源。
應用範圍非常有限,效果也不穩定,難以大規模複製推廣。
一句話概括——作業範圍小、效果不穩定且難以複製。
但…這對自己來說,是問題嗎?顯然不是!
胡力的小世界裡,擁有的可是超越這個時代數十年的氣象乾預技術。
催化劑早已從單一的氯化鈉、乾冰,發展到了碘化銀、液氮等多種高效、環保的複合型催化劑。
作業裝備和方式更是從單一依賴飛機,發展到了空、天、地立體化的完善布局。
飛機負責大範圍雲係作業,火箭彈、高射炮可以針對中小範圍雲係進行精準催化,地麵碘化銀燃燒爐適合在山區等固定點位長時間作業
甚至還有移動式低頻強聲波發射車,可以利用聲波擾動促進雲滴碰並增長,快速開展應急作業!
想到這裡,胡力心裡已然有了決斷,他立刻轉頭,對緊跟在他身後的護衛隊長胡磊吩咐道。
“胡磊,立刻聯係緬國,讓他們緊急調運一批人工降雨設備過來!”
“先調兩百套標準作業單元,要包含火箭發射係統、地麵燃燒爐和配套的催化劑,用最快的速度運抵卜奎!”
胡力想的很好,不是彆的地方不需要,而是這裡土地肥沃,所以先緊著這裡,彆的地方等後續設備運來再說。
“是!團長!”
胡磊毫不猶豫地立正領命。
他心知肚明,這所謂的“從緬國調運”,實際上就是從團長那個神奇的“小世界”裡直接提取。
但這層秘密,是複興軍最高機密,絕不可對外人言。
就在胡磊準備通過加密通訊設備傳達命令時,他佩戴的微型耳麥裡忽然傳來了前方警戒哨的低聲報告。
他凝神聽了幾句,隨即用手輕輕捂住耳麥,轉頭看向胡力,臉上露出一絲古怪而又帶著點欣喜的神色,低聲報告道。
“團長,前麵路口,有兩名老鄉找到我們的警衛,指名道姓說要找您。”
“他們自稱…是李二狗和李大牛。”
“二狗叔?大牛叔?!”
胡力聞言,臉上的凝重和憂慮瞬間被巨大的驚喜所取代,連日來因旱情和家國之事積壓的陰鬱仿佛都被這道突如其來的消息衝散了不少。
他眼裡閃爍著激動的光芒,立刻道。
“走!快過去看看!”
胡力完全沒想到,這還沒到桃源村呢,就遇到熟人,他甚至顧不上再和劉建業等人多說什麼,邁開步子,就朝著車隊後方向快步走去。
胡磊連忙示意護衛跟上,劉建業、王水利等人雖然有些摸不著頭腦,但也好奇地跟了上去。
他們都看得出來,這位一直顯得沉穩持重的胡先生,在聽到這兩個名字後,情緒出現了明顯的、積極的波動。
喜歡抗戰:這個小孩有點冷請大家收藏:()抗戰:這個小孩有點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