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通商睦鄰興西疆_逆天北伐:薑維鐵蹄踏破魏都夢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81章 通商睦鄰興西疆(2 / 2)

正說著,楊戲與郭淮返回仲裁署,帶來了勘測結果:“將軍,經實地勘測與輿圖核實,該鐵礦位於丁零部與堅昆部邊界線南側,屬丁零部疆域,但鐵礦北側的山脈延伸至堅昆部境內,兩部牧民皆有長期在此采礦的曆史。”

律金聞言,臉上露出得意之色;忽蘭則麵露失望。薑維當即拍板:“既然鐵礦屬丁零部所有,便由丁零部主導開采,但需允許堅昆部派遣工匠與牧民參與,收益按丁零部六成、堅昆部四成分配。都護府將協助丁零部擴大采礦規模,引進中原的采礦工具,提高效率。堅昆部若有其他礦產資源,也可參照此模式,與丁零部或其他部落合作開采,互通有無。”

律金心中雖有不舍,但想到能獲得先進技術,擴大產量,且能避免與堅昆部的長期衝突,便點頭應允:“既然將軍如此安排,我丁零部願意遵從。”

忽蘭見薑維兼顧了自己部落的利益,也鬆了口氣:“多謝將軍公正裁決,我堅昆部也願與丁零部和睦相處,共同開采鐵礦。”

薑維當即讓董厥擬定協議,兩部首領簽字畫押,握手言和。協議簽訂後,薑維下令恢複互市交易,並讓漢軍與兩部族人一同拆除對峙的營壘,清理衝突現場。

為了徹底化解兩部矛盾,薑維還在互市舉辦了一場和解宴。宴席上,律金與忽蘭並肩而坐,共飲馬奶酒。律金端起酒碗,對忽蘭道:“此前多有誤會,還望忽蘭首領莫要記恨。今後,我們便是合作夥伴,一同采礦,一同賺錢。”

忽蘭也舉杯回應:“律金首領言重了,是我部過於急躁。今後,兩部互幫互助,共守邊境,共享繁榮。”兩人一飲而儘,席間的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和解宴後,都護府派遣的工匠迅速抵達鐵礦,傳授中原的豎井采礦法與鼓風冶煉技術。丁零部與堅昆部的牧民齊心協力,搭建采礦支架,改進冶煉爐具,鐵礦產量果然大幅提升。兩個月後,兩部不僅滿足了自身需求,還向其他部落出售鐵器,獲利頗豐。

消息傳開,西域諸國紛紛稱讚薑維的公正裁決。此前因邊界問題心存芥蒂的部落,也主動前往都護府,請求劃定明確邊界,簽訂睦鄰協議。薑維順勢推動西域邊界規範化工作,組織工匠與官員,曆時半年,完成了西域諸國部落的邊界勘測與劃定,設立邊界石碑,明確疆域範圍,從根源上減少了領土爭端。

這日,薑維正在查看邊界劃定圖,董厥前來稟報:“將軍,龜茲與於闐國因一條商路的通行權產生分歧,龜茲國認為於闐國商隊在馳道上隨意停留,影響交通;於闐國則抱怨龜茲國收取過高的過路費,雙方已暫停通商,請求將軍調解。”

薑維笑道:“爭端不可怕,隻要雙方願意坐下來談,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他當即派遣楊戲前往調解,臨行前囑咐:“商路是大家的財富之路,既要保障通行順暢,也要讓沿途國家獲得合理收益。可參照互市規製,製定統一的商路通行標準,明確過路費上限,規定商隊停留時間,讓雙方都能接受。”

楊戲抵達龜茲後,按照薑維的指示,組織兩國使者協商。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商路過路費按貨物價值的一成收取,不得隨意加價;商隊在馳道上停留不得超過一日,需在指定驛站休整;兩國共同負責商路的維護與治安,確保商隊安全。協議簽訂後,龜茲與於闐國的商隊再次通行,商路恢複了往日的繁忙。

隨著一個個爭端的化解,西域諸國部落對大漢的信任日益加深,互市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原本隻在五處互市交易的商戶,開始沿著新修的馳道,前往更多部落開設分號;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西域的良馬、皮毛、玉石,通過互市與商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地,形成了“東西互通,南北交融”的繁榮景象。

薑維站在延城的城樓上,望著遠方穿梭不息的商隊,心中感慨:化解爭端,不在於壓製,而在於疏導;贏得信任,不在於強權,而在於公正。西域的安寧,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協商與包容中,逐漸穩固。

第四折傳播技藝惠民生

互市的繁榮,讓西域諸國部落看到了中原文明的先進,紛紛派遣使者前往延城,請求大漢派遣工匠,傳授農耕、紡織、冶煉、建築等技藝。這日,烏孫、車師後部、龜茲等國的使者一同前來,烏孫部的使者代表諸國說道:“薑將軍,我等部落百姓羨慕中原的農耕技術,渴望能像中原百姓一樣,種出高產的糧食;女子們也希望學會中原的紡織技藝,織出精美的布匹。懇請將軍派遣工匠前往傳授,我等願提供豐厚的酬勞。”

薑維聞言,心中大喜。傳播技藝,不僅能改善西域百姓的生活,更能促進文化交融,讓大漢的仁德深入人心,這正是穩固西域的長遠之策。他當即應允:“諸位使者放心,大漢向來樂於分享技藝,造福萬民。我將從長安、益州抽調各類能工巧匠,前往諸國部落傳授技藝,且分文不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諸國使者聞言,紛紛躬身道謝:“多謝薑將軍!大漢的仁德,我等永世不忘!”

薑維隨即下令,在延城設立“西域技藝傳習院”,選拔中原經驗豐富的工匠擔任教習,同時招募西域各國的青年學徒,先在傳習院集中培訓,再返回各自部落傳授技藝。傳習院分為農耕、紡織、冶煉、建築四個分院,配備了齊全的工具與教材,教材皆采用圖文並茂的形式,通俗易懂,便於西域學徒學習。

首批前往傳習院的西域學徒有三百餘人,來自二十多個部落與國家。他們身著各異的服飾,帶著好奇與渴望,走進了傳習院。農耕分院的教習是來自關中的老農趙伯,他一生鑽研農耕技術,經驗豐富。第一堂課,趙伯便帶著學徒們前往延城近郊的試驗田,實地講解中原的精耕細作之法。

“大家看,這土地要深耕細耙,才能讓種子更好地紮根;播種時,行距、株距要均勻,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澆水要適時適量,不能旱也不能澇。”趙伯一邊演示,一邊用簡單的漢話講解,旁邊的翻譯則及時將內容翻譯成西域各國語言。

烏孫部的學徒昆莫看著試驗田裡綠油油的麥苗,好奇地問道:“趙教習,我們草原上都是撒種播種,為何中原要如此講究?”

趙伯笑道:“撒種看似簡單,但種子分布不均,有的地方密不透風,有的地方稀疏缺苗,產量自然不高。精耕細作,就是讓每一顆種子都能獲得足夠的陽光、水分和養分,這樣才能高產。”他讓學徒們親自上手,體驗耕地、播種、澆水的全過程,耐心糾正他們的錯誤動作。

紡織分院的教習是來自蜀地的織女林氏,她擅長織錦與織布,技藝精湛。林氏先向學徒們展示了中原的紡車、織機,講解其原理與用法,然後手把手地教她們紡紗、織布。西域女子原本隻會用簡單的工具編織粗糙的毛布,麵對複雜的紡車與織機,起初有些手足無措,但在林氏的耐心指導下,很快便掌握了要領。

車師後部的學徒阿依古麗心靈手巧,短短半個月便學會了紡紗,她織出的棉紗粗細均勻,得到了林氏的稱讚:“阿依古麗,你很有天賦!再多加練習,不出三個月,你就能織出精美的布匹了。”

阿依古麗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多謝林教習!我要把學到的技藝帶回部落,讓姐妹們都能織出漂亮的布,穿上好看的衣服。”

冶煉分院的教習是來自洛陽的鐵匠王師傅,他精通鐵器鍛造,能打造農具、兵器、生活用具等各類鐵器。王師傅先向學徒們講解鐵礦的篩選、冶煉的火候控製,再演示鐵器的鍛造過程。西域的鐵匠們原本隻會打造簡單的彎刀與農具,看到王師傅打造的鋒利鐵器與精美的花紋,紛紛驚歎不已。

丁零部的學徒巴圖是部落裡最好的鐵匠,他跟著王師傅學習淬火技術,反複試驗了幾十次,終於掌握了要領。當他打造出第一把鋒利的鐵犁時,激動地說道:“有了這把鐵犁,我們部落的耕地效率能提高一倍!多謝王教習的教導!”

建築分院的教習是來自長安的建築師李工,他擅長修建房屋、水渠、馳道等設施。李工帶著學徒們參觀延城的城牆、驛站與水渠,講解其結構與修建方法,然後讓他們參與到新的建築工程中,實地學習。

龜茲國的學徒伊思瑪儀對水渠修建很感興趣,他跟著李工學習測量地形、設計水渠線路,學會了如何利用地勢讓水流自然灌溉農田。“以前我們部落的水渠經常漏水,灌溉效率很低。現在學會了中原的修建方法,就能讓更多的土地得到灌溉,糧食產量一定能大幅提升。”伊思瑪儀興奮地說道。

為了讓技藝更好地傳播,薑維還下令,讓傳習院的工匠與學徒組成“技藝傳播隊”,前往西域各地巡回教學。傳播隊帶著工具與種子,深入各個部落,手把手地教百姓農耕、紡織、冶煉、建築技術。在北境草原,傳播隊教牧民們開墾綠洲,種植小麥與玉米;在帕米爾高原,傳播隊教百姓們修建梯田與灌溉水渠;在沙漠邊緣,傳播隊教百姓們種植耐旱作物,修建防沙林。

農耕技術的傳播,讓西域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烏孫部原本以畜牧業為主,糧食依賴進口,學會中原農耕技術後,在伊犁河穀開墾了大片農田,種出的小麥顆粒飽滿,不僅實現了糧食自給,還能向其他部落出售。車師後部的百姓則利用新學到的灌溉技術,將原本乾旱的土地改造成良田,棉花產量大增,織出的棉布質地柔軟,深受西域各國百姓喜愛。

紡織技術的傳播,讓西域的紡織業蓬勃發展。龜茲國的女子們學會織錦技術後,將西域的玉石、珠寶與織錦相結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龜茲錦”,在互市中供不應求;於闐國的百姓則利用當地豐富的蠶絲資源,織出精美的絲綢,與中原絲綢平分秋色。

冶煉技術的傳播,讓西域的鐵器質量得到極大提升。各部落在掌握先進的冶煉技術後,打造出了更多更好的農具與兵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增強了部落的防禦能力。同時,鐵器的廣泛使用,也讓西域的手工業更加發達,各類鐵製生活用具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建築技術的傳播,讓西域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原本簡陋的帳篷與土屋,逐漸被堅固耐用的磚石房屋取代;原本狹窄泥濘的道路,被寬闊平坦的馳道替代;原本分散的水源,通過精心設計的水渠,輸送到各個村莊與農田。西域的百姓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屋,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上了便捷的生活用具,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

這日,薑維前往烏孫部視察技藝傳播情況。昆彌首領親自率領部落百姓前來迎接,遠遠便高聲喊道:“薑將軍,您可來了!多虧了大漢的工匠,我們部落的糧食豐收了,百姓們都能吃飽穿暖了!”

薑維跟著昆彌走進部落,隻見家家戶戶的房屋都已翻新,院子裡晾曬著糧食與布匹,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在玩耍,一片安居樂業的景象。昆彌帶著薑維來到農田,隻見金黃色的小麥隨風起伏,穀穗沉甸甸的。“將軍您看,這就是用中原技術種出的小麥,畝產比以前提高了兩倍!”昆彌自豪地說道。

在部落的紡織作坊裡,女子們正在使用中原的織機織布,織出的布匹色彩鮮豔、質地柔軟。昆彌的妻子親手為薑維獻上一匹織錦:“將軍,這是我們用學到的技藝織出的錦緞,不成敬意,還望將軍收下。”

薑維接過織錦,心中滿是欣慰:“這不僅是一匹錦緞,更是大漢與西域深厚情誼的見證。看到你們生活越來越好,我也就放心了。”

技藝的傳播,不僅改善了西域百姓的生活,更拉近了大漢與西域諸國部落的距離。百姓們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逐漸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與習俗,對大漢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日益增強。西域的安定與繁榮,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原百姓前往西域定居,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技術與文化,與西域百姓一同耕耘、一同生活,形成了“漢胡一家,其樂融融”的美好局麵。

第五折防患未然固邊防

西域的繁榮景象,讓薑維深感欣慰,但他並未放鬆警惕。他深知,西域疆域遼闊,邊境線漫長,周邊仍有潛在威脅:曹魏在涼州仍有重兵部署,雖暫無西顧之力,但始終對西域虎視眈眈;大月氏在帕米爾高原西側蠢蠢欲動,多次派遣探子窺探西域邊境;呼衍部的殘餘勢力仍在北境草原遊蕩,伺機作亂;此外,部分偏遠部落因發展滯後,對大漢的政策仍有疑慮,可能被外部勢力利用。

這日,薑維召集郭淮、張翼、陳武等將領,在都護府軍事議事廳召開邊防會議。廳內懸掛的西域軍事輿圖上,紅色標記密密麻麻,皆是邊境要地與潛在威脅區域。薑維手指輕叩輿圖上的涼州方向:“曹魏雖與東吳在淮南對峙,但涼州刺史王基素有謀略,麾下兵力不下五萬,若其趁西域內部安定、放鬆戒備之際,突然出兵西侵,後果不堪設想。”

郭淮上前一步,指著北境草原:“將軍所言極是。呼衍部殘餘勢力約有數千人,由軻比能的兒子軻羅延率領,盤踞在蒲類海以北的荒漠中,時常襲擾邊境小部落,掠奪物資,雖不足以對大股漢軍構成威脅,但卻嚴重破壞邊境安寧,需徹底清剿。”

張翼則將目光投向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西側的大月氏,近期活動頻繁,其國王波調已統一周邊數個小國,兵力增至三萬餘,多次派遣探子潛入蒲犁國、依耐國,試圖拉攏兩國背叛大漢,需加強西部邊境的防禦。”

陳武補充道:“西域部分偏遠部落,如位於昆侖山北麓的婼羌國,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互市的紅利尚未惠及,百姓生活仍較貧困,部分貴族對大漢心存不滿,恐被外部勢力煽動,引發內亂。”

薑維靜靜聽完眾將的分析,沉聲道:“邊防是西域的生命線,繁榮的前提是安寧。我們必須做到防患未然,既要加固防線,清剿殘餘勢力,也要安撫偏遠部落,消除內部隱患。”他當即製定四項邊防策略:“其一,強化邊境防禦體係,增補戍堡兵力,完善預警機製;其二,清剿呼衍部殘餘勢力,永絕北境後患;其三,加強西部邊境部署,震懾大月氏;其四,安撫偏遠部落,推動其融入西域發展大局。”

為落實第一項策略,薑維下令郭淮統籌邊境戍堡的兵力增補與預警機製完善。郭淮即刻前往各邊境戍堡視察,根據戍堡的地理位置與防禦規模,調整兵力部署:北境草原的戍堡,因麵臨呼衍部殘餘勢力與曹魏的雙重威脅,每堡兵力增至八百人;西部帕米爾高原的戍堡,應對大月氏的威脅,每堡兵力增至六百人;南部昆侖山北麓的戍堡,主要防範部落內亂,每堡兵力維持五百人。同時,他下令在戍堡之間增設烽火台,每隔二十裡設置一座,配備信號煙火與傳信快馬,一旦發現敵情,即刻點燃烽火,傳遞警報,確保相鄰戍堡能在半個時辰內相互馳援。

為提升戍堡的防禦能力,郭淮還下令對部分老舊戍堡進行加固,在堡外增設鹿角、拒馬等防禦設施,堡內增添投石機、連弩等重型武器。他親自監督施工,要求工匠們嚴把質量關:“戍堡是將士們的盾牌,是邊境百姓的屏障,絕不能偷工減料。每一塊磚石、每一處工事,都要經得起戰火的考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預警機製方麵,郭淮組建了專門的邊境偵察隊,由熟悉地形的西域牧民與漢軍精銳士兵組成,分為數十個小隊,每日在邊境線巡邏,偵查敵情。偵察隊采用改良後的青銅望筒與快馬,一旦發現敵軍動向或異常情況,立即通過烽火台或傳信快馬上報。同時,他還與西域諸國部落約定,若發現敵情,需第一時間通報漢軍,形成聯防聯控的局麵。

第二項策略的落實,交由張翼負責。張翼率領八千騎兵,向北境草原進發,清剿軻羅延率領的呼衍部殘餘勢力。出發前,薑維叮囑道:“軻羅延狡猾多疑,且熟悉草原地形,若強行追擊,恐遭其埋伏。你可采用‘誘敵深入’之策,先派小股部隊挑釁,將其引出荒漠,再設伏圍殲。”

張翼領命後,率領部隊抵達蒲類海附近,紮下營寨。他先派遣兩千騎兵,偽裝成商隊,在呼衍部殘餘勢力活動區域附近遊蕩。軻羅延得知後,果然心動,認為這是劫掠物資的好機會,率領三千餘部眾,悄悄尾隨商隊。當商隊行至一處狹窄的山穀時,突然停下腳步,騎兵們迅速卸下偽裝,手持武器,結成防禦陣型。軻羅延見狀,知道中計,但為時已晚,山穀兩側早已埋伏好張翼率領的主力部隊。

張翼一聲令下,漢軍騎兵從山穀兩側衝出,如猛虎下山,將呼衍部眾團團圍住。呼衍部眾驚慌失措,奮力抵抗,但漢軍騎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加之人數占優,很快便占據了上風。軻羅延試圖率領親信突圍,但被張翼親自率軍攔住。雙方激戰半日,呼衍部眾死傷慘重,被俘兩千餘人,軻羅延也被漢軍士兵生擒。

張翼下令將被俘的呼衍部眾帶回延城,交由薑維處置。薑維並未將他們處死,而是采取了安撫政策:“你們皆是草原百姓,隻因軻比能的野心,才卷入戰亂。如今軻羅延已被生擒,你們若願意歸附大漢,可前往北境屯田區定居,朝廷將分給你們土地與農具,讓你們安居樂業;若不願留下,可攜帶糧食與物資,返回草原深處,但不得再侵犯大漢邊境。”

被俘的呼衍部眾聞言,大多選擇歸附大漢。薑維兌現承諾,將他們安置在北境屯田區,派工匠教授他們農耕技術,讓他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而軻羅延,則被關押在延城監獄,終身監禁,徹底消除了北境的後患。

第三項策略,由陳武負責。陳武率領六千士兵,前往帕米爾高原東側的蒲犁國與依耐國,加強西部邊境的防禦。他抵達後,首先加固了兩國境內的戍堡,增派兵力駐守,同時與兩國國王商議,組建聯合防禦部隊,由漢軍與兩國士兵共同組成,負責巡邏邊境,防範大月氏的入侵。

為震懾大月氏,陳武還在邊境舉行了軍事演習。漢軍士兵展示了精湛的騎射技藝與協同作戰能力,投石機、連弩等重型武器的威力,讓蒲犁國與依耐國的士兵驚歎不已,也讓潛伏在附近的大月氏探子心驚膽戰。陳武還派遣使者前往大月氏,麵見國王波調,曉以利害:“大漢西域軍事實力強盛,且與西域諸國部落同心同德,若大月氏敢貿然入侵,必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大漢願與大月氏和平共處,互通有無,但絕不允許任何侵犯大漢領土的行為。”

波調得知漢軍在西部邊境加強部署,且軍事演習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後,心中十分忌憚,暫時打消了入侵西域的念頭,與大漢保持了表麵上的和平。

第四項策略的落實,由楊戲負責。楊戲率領使團,攜帶糧食、種子、農具等物資,前往昆侖山北麓的婼羌國等偏遠部落,安撫百姓。婼羌國地處偏僻,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百姓們以遊牧為生,生活十分困苦。楊戲抵達後,首先向婼羌國王贈送了物資,然後深入部落,與百姓們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難處。

“我們也想參與互市,但路途遙遠,商隊難以抵達,而且沒有像樣的貨物可賣。”一位婼羌老者向楊戲訴苦道。

楊戲回應道:“老人家放心,薑將軍早已考慮到你們的難處。朝廷將派遣工匠,協助你們修建通往延城的馳道,方便商隊往來;同時,會向你們提供耐旱的種子與先進的農耕技術,幫助你們開墾荒地,發展農業;此外,互市管理處將專門為你們設立特色商品區,推廣你們的皮毛、藥材等特產。”

婼羌國王與百姓們聞言,深受感動。國王當即表示:“薑將軍心係我等偏遠部落,大漢的仁德如昆侖山的雪水,滋養著我們。我婼羌國願永遠歸附大漢,聽從薑將軍的調遣,絕無二心。”

楊戲還在婼羌國設立了技藝傳習點,派遣工匠傳授農耕、紡織、手工藝等技術。在工匠的指導下,婼羌百姓開墾了大片荒地,種植了耐旱的青稞與小麥,糧食產量逐漸提高;女子們學會了紡織技藝,織出的皮毛製品在互市中深受歡迎,為部落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經過半年的努力,薑維的四項邊防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邊境防禦體係更加完善,預警機製反應迅速,有效防範了外部勢力的入侵;呼衍部殘餘勢力被徹底清剿,北境草原恢複安寧;大月氏受到震懾,西部邊境趨於穩定;偏遠部落得到安撫,紛紛歸附大漢,內部隱患徹底消除。

這日,薑維率領文武官員,巡視西部邊境的戍堡。站在帕米爾高原的戍堡上,望著遠處連綿的雪山與遼闊的草原,郭淮感慨道:“將軍,如今西域邊防固若金湯,內外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這都是將軍的功勞啊!”

薑維搖搖頭,目光堅定地說道:“邊防無小事,安寧需堅守。西域的和平與繁榮,是無數將士與百姓用血汗換來的,我們絕不能有絲毫懈怠。今後,我們仍需加強邊防建設,完善互市規製,傳播先進技藝,讓西域的安寧與繁榮長久延續下去。”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戍堡的旗幟上,“漢”字大旗在風中獵獵作響。西域的土地上,商路暢通,農田豐收,部落和睦,邊防穩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薑維知道,這隻是西域長治久安的開端,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更多的責任要承擔,但他心中充滿了信心。隻要大漢的旗幟不倒,漢魂不滅,西域的安寧與繁榮就一定能長久延續,他將用自己的一生,守護這片土地,踐行“拓土安邊,忠義千秋”的誓言。

喜歡逆天北伐:薑維鐵蹄踏破魏都夢請大家收藏:()逆天北伐:薑維鐵蹄踏破魏都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七零斷親改嫁,懶美人養崽躺贏 一章極速快穿,炮灰們崛起了 八零改嫁絕嗣大佬,隨軍後成團寵 末世海上堡壘 榴蓮味的星光 維度代行者 戰神圖譜 瘋了吧?你管這叫58號落選秀? 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 魂穿大唐:開局便被長樂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