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舊廠房裡的新火種
清晨六點,濱海市的霧氣還未完全散去,蘇式集團老廠區的三號廠房卻已燈火通明。與隔壁幾條生產線傳來的規律機械轟鳴聲不同,這裡透著一股截然不同的“安靜”——那是一種思維高速運轉時的沉寂,夾雜著鍵盤敲擊的細碎聲響和偶爾響起的低聲討論。
蘇明輝站在玻璃幕牆外,看著裡麵忙碌的身影,鏡片後的眼神複雜。這裡曾是蘇式集團發家的地方,生產著第一代讓蘇家在業內站穩腳跟的機械零件。如今,機床被挪到了角落,覆蓋著防塵布,像一位沉默的老臣,而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齊的服務器機櫃,以及一群穿著隨意、眼神卻格外明亮的年輕人。
“明輝叔。”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的年輕人端著馬克杯走出來,鏡片上還沾著點咖啡漬,“昨晚的數據建模有了新突破,ai對生產線能耗的預測誤差,降到了百分之三以內。”
說話的是陳宇,蘇明輝親自從頂尖高校挖來的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他身後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卻肩負著蘇式集團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技術命脈。
蘇明輝點點頭,推了推眼鏡:“辛苦了。能耗優化隻是第一步,我要的是全鏈條的智能化。從原材料采購預測,到生產流程自主決策,再到售後服務的智能響應。”他的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蘇式不能再靠‘經驗’和‘人情’打天下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
他指的“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科技爆炸的時代。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新技術如同海嘯般席卷而來,顛覆著一個又一個行業。有的老牌企業在浪潮中轟然倒塌,有的則抓住了機遇,一飛衝天。蘇式集團,這個由他父親蘇承宗一手創立,曆經風雨傳承到他和哥哥蘇明遠手中的家族企業,正站在這樣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哥哥蘇明遠更多地負責集團的戰略布局和對外事務,而將科技賦能、內部革新這一重擔,交給了對技術更感興趣,也更具前瞻性的蘇明輝。
“我明白,”陳宇喝了口咖啡,眼神發亮,“區塊鏈那邊也有進展。供應鏈金融的溯源係統原型已經搭好了,一旦試運行成功,我們就能徹底解決供應商賬期和信用評估的老大難問題。這在以前,靠人工審核,光是單據就得堆成山。”
蘇明輝走進實驗室,一台巨大的屏幕上正滾動著密密麻麻的代碼和實時數據圖表。他走到一個模擬生產線的沙盤前,沙盤上的微型機械臂正在ai的控製下,以不可思議的精度進行著組裝作業,整個過程流暢、高效,幾乎沒有多餘的動作。
這讓他想起了幾十年前,父親蘇承宗帶著工人在昏暗的廠房裡,靠雙手和簡單工具打磨零件的場景。汗水、油汙、還有那份不服輸的勁頭,是他童年記憶裡最深的烙印。如今,時代變了,挑戰變了,但那份“求變”和“創新”的基因,必須在新技術的土壤裡,開出更絢爛的花。
“爸,如果您還在,看到這些,會怎麼想?”蘇明輝在心裡默默問了一句。他知道,父親一定不會反對,甚至會比他更激進。蘇承宗當年就是靠著“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才讓蘇式在競爭激烈的製造業中脫穎而出。
“明輝叔,”另一個負責區塊鏈項目的小姑娘林薇跑了過來,手裡拿著平板,“您看這個,我們和銀行合作的跨境支付試點,用區塊鏈技術處理,交易時間從原來的幾天縮短到了幾分鐘,而且手續費降低了七成!”
數據是冰冷的,但蘇明輝能從中感受到滾燙的力量。這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商業模式的重構,是蘇式集團在新時代立足的根本。
第二章:齒輪與代碼的碰撞
變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當蘇明輝的研發團隊在實驗室裡如火如荼地推進項目時,集團內部的質疑聲也從未停止。
“搞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有什麼用?我們蘇式靠的是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口碑!”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工程師在會議上拍了桌子,他是從蘇承宗時代就跟著企業的元老,對傳統工藝有著深厚的感情和近乎固執的堅持。
“就是,人工智能?機器能懂什麼?能比得上我們幾十年的經驗?我看啊,就是瞎折騰,浪費錢!”另一位負責生產的副總也附和道。
會議室裡氣氛有些凝重。蘇明遠坐在主位,看了一眼弟弟蘇明輝,示意他發言。
蘇明輝站起身,沒有直接反駁,而是打開了身後的投影儀。屏幕上出現的不是枯燥的技術參數,而是一段視頻。
視頻裡,是老廠區那台被防塵布覆蓋的老舊機床。鏡頭慢慢拉近,聚焦在布滿油汙和劃痕的操作麵板上。然後,畫麵一轉,切到了實驗室裡那台正在精準作業的微型機械臂,以及屏幕上跳動的ai算法模型。
“各位叔伯,各位同事,”蘇明輝的聲音沉穩而有力,“這台機床,我父親用它打下了蘇式的江山,我們很多老師傅,用它磨練出了一身精湛的手藝。它是蘇式的根,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但是,看看外麵的世界。我們的競爭對手,已經在用ai設計產品,用區塊鏈優化供應鏈,用大數據預測市場需求。如果我們還守著這台‘老夥計’,守著我們的‘經驗’,那我們不是在傳承,而是在埋葬蘇式的未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馬克筆,開始勾勒:“科技賦能,不是要取代我們的老師傅,不是要否定我們的傳統。恰恰相反,是要讓我們的傳統工藝,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煥發新的生命力。”
“ai可以分析老師傅們一輩子積累的操作數據,把‘手感’‘經驗’轉化為可複製、可優化的算法模型,讓新工人更快上手,讓老工藝更加精準。”
“區塊鏈可以記錄每一個零件的生產流程、原材料來源,讓我們的‘匠心’有跡可循,讓客戶更加信任我們的產品。”
“大數據可以幫我們分析市場趨勢,提前布局,讓我們不再是被動地適應市場,而是主動地引導市場。”
他放下筆,看著那位老工程師:“王叔,您總說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學技術不紮實。如果我們用ai把您的經驗數字化,是不是就能讓更多年輕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您畢生的精華?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傳承’嗎?”
老工程師張了張嘴,一時語塞。
蘇明遠適時地補充道:“明輝說得對。時代在變,我們的傳承方式也要變。科技不是敵人,是工具,是翅膀。我們要做的,是讓蘇式這棵大樹,在新技術的土壤裡,紮更深的根,開更繁的花。”
會議最終達成了共識,但蘇明輝知道,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些理念落地,如何讓習慣了傳統模式的員工,真正擁抱變化。
他決定從最基礎的生產環節入手,選擇了一個試點車間——正是那位老工程師王叔負責的精密零件車間。
當裝載著最新智能控製係統的機器人手臂被運進車間時,工人們的眼神是複雜的,有好奇,有懷疑,還有一絲不安。王叔更是黑著臉,一整天都沒怎麼說話。
蘇明輝沒有急於求成,他讓陳宇的團隊派了專人,一對一地給工人們培訓,講解新係統的原理和優勢,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們,這些技術是如何輔助他們工作,而不是取代他們。
第三章:智能之光點亮生產線
轉變是從一次意外開始的。
一天深夜,試點車間的一台關鍵設備突然出現了故障,按照以往的流程,需要通知維修人員,排查故障點,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恢複生產,這意味著一筆不小的損失。
當時值班的是一位年輕工人小李,他想起了培訓時提到的智能診斷係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打開了係統界麵,輸入了設備的異常參數。
幾秒鐘後,係統給出了一份詳細的故障報告,不僅指出了具體的故障部件——一個不起眼的傳感器,還給出了維修步驟和所需零件的庫存位置。
小李按照指引,不到半小時就換好了傳感器,設備恢複了正常運轉。
第二天,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車間。連一直板著臉的王叔,也忍不住湊到智能控製係統前,研究了半天。
“這玩意兒……還真有點門道。”王叔喃喃自語,語氣裡的懷疑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