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浪潮之下的暗礁
2023年的春天,對於蘇曉而言,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儀式感。當她的手正式按在蘇氏集團總部大樓那扇刻滿歲月痕跡的銅質門把手上時,窗外的世界,正經曆著一場比任何季節更替都更為迅猛的變革——全球數字經濟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拍打著所有固守傳統的堤岸。
蘇氏企業,這棵紮根於製造業土壤百年的大樹,此刻正感受著前所未有的搖晃。它的根係深紮在傳統工藝和規模化生產的沃土中,枝乾上掛滿了“百年老字號”、“匠心傳承”的榮譽銘牌。然而,當數字經濟的颶風呼嘯而來,那些曾經引以為傲的厚重葉片,似乎也開始顯得滯重而不合時宜。
蘇曉坐在頂樓辦公室那張寬大的紅木辦公桌後,指尖無意識地劃過桌麵細微的木紋。這張桌子是她的祖父,蘇氏的傳奇創始人蘇承宗當年親手挑選的木料,請名師打造的。它象征著蘇氏的根基,也象征著某種沉甸甸的曆史包袱。
“蘇總,這是東南亞工廠自動化改造的最新進展報告。”助理小陳將一份文件放在她麵前,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蘇曉翻開報告,目光快速掃過那些數據和圖表。眉頭,不可避免地蹙了起來。位於印尼的泗水工廠,是蘇氏在東南亞的核心生產基地,承擔著集團近三成的產能。半年前,在她的推動下,工廠啟動了大規模的自動化改造,這是蘇氏邁向數字化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然而,現實遠比預想的殘酷。
“技術壁壘”四個字,像針一樣刺痛了她的眼睛。報告裡詳細羅列了種種問題:進口的高端自動化設備與工廠原有老舊係統不兼容;本地技術工人缺乏必要的數字化操作和維護技能;甚至連最基礎的工業網絡布線,都因為廠房幾十年前的老結構而困難重重。更讓她感到壓力的是,改造預算已經超出了初期規劃的20,而進度卻滯後了近一個月。
“老員工們的意見還是很大嗎?”蘇曉抬起頭,問小陳。
小陳苦笑了一下:“是的,蘇總。尤其是那些在泗水工廠乾了二三十年的老師傅,他們覺得‘機器冷冰冰的,哪有手感靠譜’,‘花那麼多錢搞這些花哨的東西,不如多招幾個熟練工’。還有人私下說……說您是‘海歸回來的大小姐,不懂咱們老蘇氏的土辦法’。”
蘇曉沉默了。她知道,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難題,更是觀念和文化上的碰撞。老牌製造業的基因裡,流淌著對經驗、對手感、對“人”的絕對信任。而數字化、自動化,意味著將部分控製權交給“代碼”和“機器”,這對於習慣了“眼見為實,手摸為真”的老員工來說,無異於一種背叛。
更讓她頭疼的還在後麵。下午的董事會,是她接任ceo以來主持的第二次正式董事會。而議程上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討論年輕技術團隊提出的“工業互聯網中台”方案。
這個方案,是由集團內部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it團隊主導設計的。他們的構想是:通過搭建一個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分布在全球的各個工廠、供應鏈環節、甚至部分銷售終端的數據進行整合和打通,實現生產流程的可視化、智能化管理,最終目標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聽起來很美,像所有描繪未來的藍圖一樣充滿吸引力。但在董事會上,尤其是幾位資曆深厚、掌管著核心業務的董事眼中,這更像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在紙上談兵。
“蘇總,不是我們不支持創新,”主管生產的李董事,一位在蘇氏乾了四十年的老臣,率先發難,他的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有些發白,“但這個‘中台’,聽起來就玄乎。我們蘇氏靠什麼走到今天?靠的是每一個零件的精準,每一道工序的火候,靠的是老師傅們手把手傳下來的經驗!搞這麼個虛擬的東西,能算出木頭的含水率嗎?能知道榫卯敲下去的力道嗎?”
另一位負責財務的張董事也附和道:“李董說得對。而且,這個方案預算巨大,要投入幾個億!這相當於我們去年整個東南亞市場的利潤了。風險太高,我認為現階段不適合冒這個險。穩定發展才是首要的。”
會議室裡的氣氛有些凝重。蘇曉能感受到那些投向她的目光,有懷疑,有擔憂,甚至有幾分等著看她笑話的意味。她知道,這些董事們,大多是看著她長大的,在他們眼裡,她或許sti是那個跟著祖父在車間裡玩木屑的小姑娘,而不是一個能帶領蘇氏穿越數字風暴的掌舵人。
“各位董事,”蘇曉深吸了一口氣,開口了,她的聲音不高,但很穩,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我理解大家的顧慮。工業互聯網中台,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百年老企來說,確實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充滿了未知。”
她站起身,走到會議室前方的大屏幕前,示意助理播放ppt。“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未知就選擇逃避。看看窗外,”她指向窗外鱗次櫛比的高樓和遠處若隱若現的科技園區,“數字經濟不是狼來了,它已經是我們呼吸的空氣。如果我們不主動擁抱變化,下一個被浪潮淹沒的,可能就是我們蘇氏。”
她開始詳細闡述方案的核心邏輯:“工業互聯網中台,不是要取代老師傅的經驗,而是要讓經驗更好地傳承和發揮作用。它就像一個超級大腦,能把分散在各個角落的數據收集起來,進行分析,然後把最有價值的信息,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給我們的管理者和一線工人。”
“比如泗水工廠的自動化改造,”她話鋒一轉,直指當前的痛點,“為什麼遇到這麼多困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設備的運行狀態、生產流程的瓶頸缺乏實時、全麵的了解。工業互聯網中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看得見’的問題。隻有‘看得見’,我們才能‘管得好’,才能‘改得對’。”
“幾個億的投入,確實很大。”蘇曉沒有回避財務問題,“但我們算過一筆賬。如果這個中台能讓我們的整體生產效率提升10,庫存周轉率提升15,那麼,不出三年,它帶來的收益就能覆蓋成本,並且持續為集團創造價值。這不是冒險,這是麵向未來的必要投資。”
然而,她的話並沒有完全說服所有人。老董事們習慣了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未來,而數字經濟的未來,恰恰是他們經驗之外的領域。會議最終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中結束,董事會沒有明確否決方案,但也沒有給予全力支持,隻是“原則上同意進行進一步論證”。
這是一種折中的態度,也是一種壓力。走出會議室,蘇曉站在落地窗前,看著夕陽將城市染成一片金黃。她知道,說服董事會隻是第一步,真正的戰場,在車間裡,在機器轟鳴的生產線上。
第二章車間裡的“數字戰爭”
“走,去泗水工廠。”
一周後,蘇曉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她沒有留在總部繼續和董事會周旋,也沒有坐在辦公室裡看報告,而是帶著那個提出“工業互聯網中台”方案的核心技術團隊——包括首席架構師小林,幾個年輕的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師——收拾行李,直奔印尼泗水。
“蘇總,您真的要去車間蹲守?”小陳有些擔心,“那裡條件艱苦,而且……老員工們恐怕……”
“就是因為他們‘恐怕’,我才更要去。”蘇曉打斷他,語氣堅定,“光靠嘴說沒用,我們得用事實說話。技術不是紙上談兵,中台也不是空中樓閣,它的根,必須紮在車間的土地裡。”
泗水工廠的空氣裡,彌漫著木頭特有的清香和機油的混合味道。巨大的車間裡,老舊的機床嗡嗡作響,工人們戴著口罩,汗水浸濕了後背,正在熟練地操作著機器,或者用砂紙仔細打磨著木料。這裡的一切,都充滿了濃厚的“工業1.0”氣息,與蘇曉腦海中那個數字化、智能化的工廠藍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的到來,在工廠裡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工人們用好奇、疑惑,甚至有些排斥的目光打量著這些穿著乾淨襯衫、背著電腦包的“城裡人”。尤其是當蘇曉換上一身藍色的工裝,戴上安全帽,和工程師們一起出現在嘈雜的車間時,許多老工人都驚呆了。
“蘇總,您這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木匠,張師傅,忍不住上前問道。他是工廠裡資格最老的工人之一,從蘇曉的祖父時代就在這裡工作。
“張師傅,我來跟大家一起乾活,順便,”蘇曉指了指身邊的小林,“讓他們把這些‘新玩意兒’裝上,看看能不能幫大家省點力,少出點錯。”
接下來的三個月,成了蘇曉和她的團隊與時間、與技術、與固有觀念賽跑的“攻堅戰”。
他們沒有選擇一開始就大張旗鼓地推行整個中台方案,而是從最基礎、最迫切的問題入手——設備故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