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半城:非洲大陸的野望
第一章:論壇偶遇與沙粒般的商機
達沃斯的雪,總是帶著一種清冷的肅穆。世界經濟論壇的會場內,卻湧動著全球資本與智慧碰撞的熱流。蘇曉穿著一身剪裁利落的深灰色西裝,穿梭在西裝革履、語言各異的人群中。她剛結束一場關於“數字時代製造業倫理”的圓桌討論,鬢角微濕,眼神卻依舊銳利如鷹。
蘇氏企業在她接手後,經曆了數字浪潮的衝擊、元宇宙的試水和碳關稅的暗礁,早已不是那個固守傳統的百年老廠。但蘇曉知道,真正的挑戰,永遠在未知的邊界。
“蘇女士,久仰大名。”一個帶著鮮明非洲口音的英語聲音在身後響起。
蘇曉轉過身,看到一個膚色黝黑、笑容燦爛的年輕人。他穿著一件熨燙整齊的淺藍色襯衫,袖口微卷,眼神裡有種未經雕琢的熾熱和真誠。他手裡拿著一個平板電腦,屏幕上似乎是一些建築的草圖。
“你好。”蘇曉伸出手,“我是蘇曉。”
“我叫基馬尼,來自肯尼亞。”年輕人握住她的手,力道沉穩,“我一直在關注蘇氏企業的轉型,尤其是你們在可持續材料和模塊化設計上的嘗試,非常令人敬佩。”
基馬尼·奧廷加,一個名字在蘇曉的記憶庫裡快速檢索,沒有立刻匹配到知名的商業巨頭。他更像是一株在本土野蠻生長的野草,帶著非洲大陸特有的生命力。
“謝謝,基馬尼先生。”蘇曉禮貌地回應,“你也是來參加論壇的?”
“是的,我帶著我的創業項目。”基馬尼興奮地將平板電腦轉向蘇曉,“這是我們設計的‘非洲蜂巢’——一種低成本、高適應性的模塊化居住單元。但……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屏幕上的設計簡潔而巧妙,由幾個核心模塊組成,可以根據需求快速組合成不同功能的空間,從單人居室到小型社區中心。色彩明亮,結構看起來穩固又不失靈活。
“設計很有想法。”蘇曉的專業眼光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潛力,“模塊化,易於運輸和組裝,這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應該很有市場。”
“您說得對!”基馬尼的眼睛亮了起來,“東非,尤其是我們肯尼亞,還有坦桑尼亞、烏乾達這些國家,正在經曆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年輕人湧入城市,住房需求爆炸式增長,但傳統建築成本高、周期長,根本跟不上。我們的‘蜂巢’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
他的語氣頓了頓,臉上露出一絲苦澀:“最大的障礙,是物流。我們在肯尼亞生產模塊,想賣到周邊國家,物流成本高得嚇人,占了總成本的近一半!而且運輸時間太長,交付周期根本無法保證。客戶等不起,我們也賺不到錢。”
蘇曉微微蹙眉。物流成本,這確實是在發展中地區拓展業務的一大痛點。她想起蘇氏在東南亞工廠的經曆,自動化改造的技術壁壘固然頭疼,但跨區域的供應鏈管理同樣讓人焦頭爛額。
“你們考慮過本地化生產嗎?”蘇曉問道,這是她本能的商業思維。
“當然想過!”基馬尼歎了口氣,“但本地缺乏成熟的製造業基礎,原材料采購也成問題。比如鋼材、水泥,要麼依賴進口,成本一樣高,要麼質量不過關。我們嘗試過用本地的木材,但耐久性和防火性又達不到要求。”
他指著平板電腦上的另一張圖片,那是東非大裂穀的壯麗景觀,火山巍峨,熔岩地貌遍布。“您看,我們這裡不缺火山岩。這種材料堅固、防火、隔熱,而且儲量豐富。我一直想,如果能用火山岩來製作建築模塊……那成本和可持續性都將是革命性的!但我們沒有技術,也沒有資金去開發這樣的生產線。”
火山岩?模塊化家具?東非市場?
這幾個關鍵詞像火花一樣,在蘇曉的腦海裡碰撞。她眼前仿佛展開了一幅地圖,非洲大陸的輪廓清晰可見,那些被標注為“商業荒漠”的區域,此刻卻似乎閃爍著潛在的光芒。蘇氏的基因裡,從來就不缺乏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她的祖父蘇承宗,當年不也是在一片質疑聲中,押注了電力設備,開啟了蘇氏的工業時代嗎?
“基馬尼先生,”蘇曉的眼神變得專注而堅定,“你剛才說的話,很有意思。關於火山岩,關於模塊化,關於東非的住房需求……我們或許可以深入聊聊。”
基馬尼愣住了,似乎沒料到這位來自東方的商業女強人會對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項目如此感興趣。他看著蘇曉眼中閃爍的光芒,那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而是真正看到商機的興奮。
“您……您是認真的?”他有些結巴地問。
“蘇氏從不空談。”蘇曉微微一笑,“給我你的聯係方式,論壇結束後,我們找個時間詳談。”
雪還在下,但達沃斯的空氣裡,似乎有什麼東西已經開始融化。蘇曉握著基馬尼寫有聯係方式的紙條,感覺手裡攥著的,不是一張普通的紙片,而是一顆即將在非洲大陸生根發芽的種子。東非市場,這個曾經在蘇氏戰略版圖上幾乎是空白的區域,此刻正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向她展現出巨大的可能性。模塊化家具,結合當地火山岩資源,本地化生產……這個念頭一旦產生,就像藤蔓一樣迅速在她心中攀爬生長。
第二章:40的壁壘與冒險的決心
論壇結束後的一周,蘇曉回到了蘇氏集團總部。位於蘇州的老廠區已經煥然一新,玻璃幕牆與傳統園林巧妙融合,象征著這家百年企業在傳統與現代間的平衡。
但蘇曉沒有時間欣賞風景。她立刻召集了核心團隊,包括負責國際業務的副總裁、供應鏈總監、研發部主管以及幾位資深的市場調研專家。
“今天要討論的,是東非市場。”蘇曉開門見山,將基馬尼的項目和她的初步想法做了介紹。
會議室裡先是一陣沉默,隨即響起了嗡嗡的討論聲。
“東非?蘇總,那裡靠譜嗎?”負責國際業務的老陳皺著眉頭,“我們之前做過初步調研,那邊基礎設施落後,政治環境也不穩定,商業風險太高了。”
“尤其是物流,”供應鏈總監接過話頭,臉上寫滿憂慮,“基馬尼說物流成本占40?這還是他的小批量運輸。如果我們要大規模進入,考慮到蘇氏產品的體積和重量,這個比例隻會更高,甚至可能達到45,甚至50!這完全無利可圖,甚至可能虧損嚴重。”
研發部主管也提出了技術難題:“火山岩?用它來做建築模塊,這可不是小事。火山岩硬度高,加工難度大,如何切割、成型?還有,作為建築材料,它的承重、抗震性能如何?防腐處理怎麼做?我們沒有這方麵的經驗,技術儲備幾乎是零。”
市場調研專家則補充道:“非洲的中產階層確實在崛起,但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與歐美、亞洲都不同。模塊化家具,尤其是用火山岩這種‘非傳統’材料製作的,他們能接受嗎?市場教育成本會非常高。”
質疑聲此起彼伏,每一個問題都切中要害。40的物流成本,像一堵高牆,橫亙在蘇氏進入東非市場的道路上。按照傳統的商業模式,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跨越的障礙。
蘇曉靜靜地聽著,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她知道團隊的擔憂是合理的。但她更清楚,真正的機遇,往往隱藏在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背後。
“我知道困難很多,”蘇曉等大家稍微安靜下來,才緩緩開口,“物流成本高,我們就想辦法降低物流成本。技術不成熟,我們就投入研發去攻克。市場接受度低,我們就耐心去培育。”
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電子屏前,調出東非地區的地圖和人口、經濟數據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