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端坐在禦書房內,麵前堆積如山的皇宮藏書散發著淡淡的墨香。他全神貫注地翻閱著這些珍貴的典籍,希望能從中找到有關當年鄭和下西洋時期海船的詳細資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眉頭越皺越深,眼中流露出失望之色。
儘管已經查閱了無數卷冊,但始終未能如願以償。無奈之下,朱由校隻得傳旨給師父孫承宗,命其前往兵部庫房仔細搜尋一番。他深知孫承宗為人正直、辦事得力,定能不負所托。
朱由校心中暗自思忖:“前世聽聞,成化朝時兵部尚書劉大夏將鄭和的航海日誌、造船資料以及永樂年征安南的資料統統藏匿起來,而非如野史傳說那般被焚毀殆儘。想必我想要的那些東西,此刻正靜靜地躺在兵部那布滿塵埃的角落裡吧。”想到此處,他不禁對這位劉大夏心生怨念。
對於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任何一位後世的漢人都會感到振奮不已,並為之扼腕歎息。畢竟,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曆史,像這樣大規模且具有深遠影響的遠洋航行實屬罕見。而與之相比,徐福東渡日本雖也廣為流傳,但終究隻是存在於野史之中,缺乏確鑿的史料支撐。
究竟該怪罪誰呢?或許,這一切都源於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所致。統治階層往往出於各種政治考量和利益權衡,對一些重要的文化遺產和科技成果加以封鎖或隱瞞,使得後人難以窺得全貌。
在群臣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中,十月十九日的早朝正式拉開帷幕。對於已經銷聲匿跡許久的皇帝突然重新現身朝堂,諸位大臣們心裡多少還是有點底兒的。畢竟此次皇室改革乃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豈能僅憑皇帝陛下一道聖旨便草草了事?若真如此行事,那要他們這些滿朝文武百官還有何用?
果不其然,早朝伊始,權傾朝野的大太監魏忠賢便站出班列,將此番改革的具體舉措詳細地向在場眾大臣一一闡明。令人頗感意外的是,此次改革所波及的範圍僅僅局限於皇室以及那些功勳權貴之家,而麵對如此重大變革,眾多勳貴竟然無一人挺身而出表示反對。這一狀況不禁令以文官為首的士大夫集團深感驚詫:難道眼前這群平日裡貪婪成性、嗜財如命且吃人不吐骨頭的勳貴們轉性了不成?要知道,這可不單單隻是交點銀子那麼簡單就能蒙混過關的事情,此次改革可謂是石破天驚之舉,一舉打破了延續兩百餘年之久的陳規陋習!
於是乎,文官集團幸災樂禍之下,深怕皇帝有反悔之意,他們紛紛站了出來,表示以最快的速度將聖意傳達到帝國的任一角落。隨後,朝堂之上響起一片對皇帝陛下歌功頌德之聲,人人皆稱讚聖上聖明無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革方案當中並未提及士紳階級。實際上,不少人心知肚明,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遲早會席卷至士紳階層頭上。隻不過此時此刻,尚無人願意充當那個率先出頭的急先鋒罷了,這也為後來的‘天啟大暴亂’埋下了伏筆。
早朝第二個議題就是東林黨官員涉嫌延安府貪腐案,經過審理,確實存在貪汙的情況,但......
朱由校沒去看後麵的理由,無非就是官場潛規則,因為從京城到地方,運送的物資都會有損耗這麼一說,無非就是是否合理,隻不過這次東林官員稍微的狠了一點。
經過三司詳儘深入地調查後發現,以太仆寺少卿周朝瑞和戶科給事中薛文周為例,他們所涉及的情節相對輕微。鑒於此,朱由校下旨,將二人貶謫出朝堂。其餘二十餘名涉案人員則遭受更為嚴厲的懲處,不僅被革去官職,還被發配至遙遠荒僻的嶺南地區。
在此次事件當中,戶部尚書李三才更是被強製要求辭官歸鄉,結束其政治生涯。與此同時,朱由校慧眼識珠,大力提拔人才。他先是晉升戶部右侍郎李汝華為尚書,緊接著又擢升左侍郎李長庚為右侍郎。此外,尚寶司司丞袁可立亦因其卓越才能與清正廉潔備受青睞,得以升任戶部左侍郎一職。值得一提的是,這三位新上任者要麼明確屬於支持皇帝的帝黨成員,要麼就是不參與任何黨派紛爭的中立之士。如此一來,朱由校成功地將戶部這個重要部門從東林黨的掌控之中搶奪回來。
時至此刻,東林黨在六部尚書的職位布局上已然大勢已去。除了內閣中的韓爌和劉一燝分彆兼任的禮部尚書及吏部尚書外,其他四部尚書之位均已不再有東林黨人的身影。即便這兩位閣臣身兼尚書之名,但實際上真正掌握尚書職權的另有他人。因此,就實際權力而言,東林黨在六部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難以對朝政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隻不過目前東林係依然掌控著都察院這一重要機構,高攀龍與鄒元標二人更是分彆就任右都禦史和左都禦史之職,將大明的最高檢察機關緊緊握於手中,兩人素有賢名,且風評更是沒的說,使得年輕的皇帝朱由校一時間難以找到插手其中的契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早朝之時,當輪到討論第三個議題時,果不其然又是朱由校所提出的。隻見他麵色凝重地說道:“朕欲加強我大明朝皇族的精神文明建設。”此語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一眾大臣皆是麵露驚色,心中暗自思忖:究竟什麼樣的精神文明建設竟然需要召集全體皇族前來麵聖呢?且不說這皇族人數多達十幾萬,單就他們從各地趕赴京城這一路上的衣食住行等諸多事宜,又該如何妥善安排?這般規模浩大的行動,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無疑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麵對群臣的質疑,朱由校並未退縮。他先是耐心解釋了一番自己此舉的初衷和意義,但見群臣仍不為所動,甚至有人直接出言反駁,朱由校不得不做出讓步。他改口表示,此次就召集郡王爵位以下15至20歲這個年齡段的皇族成員進京即可。然而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大臣對此持有異議。
眼見局麵僵持不下,朱由校深知若不能給出更具說服力的理由或是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恐怕此事終將不了了之。沉思片刻後,他終於下定決心,毅然決然地許下承諾:所有人員進京的一應費用皆由內帑支出,各地政府隻需負責維護好當地的社會秩序,確保這些皇族子弟能夠平安抵達京城便可。聽到這番話,原本態度強硬的眾文官們不禁陷入了沉默。經過一番權衡利弊之後,他們最終勉強同意了朱由校的提議。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