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麵帶微笑,不緊不慢地接著說道:“關於那些具體的細節問題嘛,待這場盛大的宴會圓滿結束之後呢,將交由英國公和定國公交代並作出詳儘的解釋。現在呀,有個好消息要告知諸位!那就是由歐羅巴人所組成的英格蘭、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這四個國家的使臣團隊,已然從廣州動身出發,並正馬不停蹄地朝著咱們京城趕來啦!依目前的行程估算,不出兩個月的時間,他們便能順利抵達京城。
屆時,我們雙方將就對外貿易相關事宜展開深入的磋商會談。等到那時,如果在座的各位還想要入股參與其中的話,恐怕就得等待商會組織的第二輪募資活動咯!至於這第二輪的募資究竟何時才能夠正式啟動?其招募資金的對象又是否會麵向廣大商人們全麵開放?這些可都還是未知數!而且呀,待到那個時候,每一股的價格最終能攀升至怎樣的高位,朕也實在難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論喲!”
朱由校的這番言論才是最為致命的,做生意何其難,首先你得有產出,然後得有渠道賣出,兩者缺一不可。這時候就有人要問了,工人不重要嗎?嗬嗬,明朝流民問題困擾了朝廷百餘年,很多人隻要給口吃的,命都可以賣給你。如果不是生產工具過於落後,各行各業的產出量並不大,也不至於說會有如此之多的流民存在。
失地農民古往今來並不鮮見!如何加以引導才是問題的關鍵。
朱由校想要募集一億兩白銀的目標並非不切實際,這也是有他的考量在內的。
其一,自然就是將全國藩王勳貴們的存銀一網打儘。在明朝,要論有錢,排名前三的就是鹽商、藩王和勳貴。鹽商是朱由校下階段要針對的目標,暫時還沒去動他。如果在這三者中論有錢程度,鹽商絕對是後兩者的總和。將這些貴族的存銀收集到手上,再將這些銀子花出去,人為的為國家製造一些資本流動性,才能讓全國各行各業都受益,才能盤活國內經濟大盤。這是目的一!
其二,根據後世考證,隆慶開海到崇禎末這七十年,大約有五億兩白銀流入明朝國內,相當於每年流入明國的白銀有七百萬兩。可恥的是,這七十年明朝朝廷收到的稅收卻連五百萬都沒有,這批白銀大部分都進了江南鹽商和勳貴的腰包。其中江南鹽商和由其滋生出的浙商、閔商、徽商占了絕大部分。
朱由校承認,宮辦或者官辦的產品與這些商人名下的產品有著天大的區彆,可以說在多方麵上是被碾壓的存在。這也就是他想將如此之多的藩王和勳貴們籠絡到其名下一起開展對外貿易的動機。
打不過就加入!
這七八十個家族手上總有某方麵的產業是比較突出的,集合大家之所長與這些地方商人鬥一鬥,將他們腰包裡的銀子從新掏出來。
其三,開辦工廠、礦山都需要人。而明朝誰家有人?自然就是藩王和勳貴家族。這裡說到的人不是各地政府戶籍登記上的人口,而是被隱匿的人口。
據《明實錄》的記載,明朝在天啟三年1623年)時全國在籍人口統計約有人,康熙年間(1661年1722年)則突破了1.5億,到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更是突破了3億大關。天啟到康熙這四十年人口突然翻了三番?也就是說經曆過明末清初幾十年的反清複明的戰爭人口還增加了三倍?反而說康乾年間這‘康乾盛世’的七八十年才翻了一番!
倘若相關的曆史記載沒有出現差錯,那就意味著在明朝末年,為了逃避戰亂以及被迫淪為貴族奴隸的人口規模堪稱極其巨大。換而言之,從天啟年間來看,當時全國範圍內的總人口數起碼應當已經衝破1億這個重要關卡。
暫且不論那些隱匿起來的人口具體有多少,單從實際情況出發,如果朱由校想要興辦實業,就必須仰仗這些貴族們能夠齊心協力地將各類產業成功創建起來。隻有當眾多產業得以順利開辦之後,資本主義的萌芽才有可能獲得不斷成長與壯大的契機。畢竟,要想避免這剛剛燃起的星星之火由於滿清軍隊的入關而驟然熄滅,這無疑成為了朱由校在諸多考量之中居於第四位的關鍵因素。
集貴族之資創辦商會,集中皇族以及貴族子弟並訓練成軍,分階段打壓文官集團使其不斷分化轉而為其所用,這就是朱由校準備執行的救明三策。
如果說訓練貴族子弟兵是參考的德皇威廉二世,那麼創辦皇商和打壓文官集團就是學的後世滿清政府。
文抄公嘛,穿越者獨有的生存必備之技能,能用不用那多可惜啊!
......
朱由校給了這些貴族們兩個月的考慮時間,實際上自第二天開始,陸陸續續的運銀車隊就不斷的往內帑內庫運輸。每輛車上用箱子堆砌起高高的山峰,看著就很貴重。
而那些偏遠的藩王和勳貴的銀車,朱由校自然是不需要他們運抵京城的。明末道路不暢,各地亂民如此之多,你要是給他來個監守自盜,那他找誰說理去?自然是責成其兌換成商品分批運往京城或未來的各地市舶司。這些事情自然就不用他這個皇帝去親力親為了。他難道還怕這些貴族不認賬?
皇帝宴請藩王和勳貴之事,以及皇帝找他們募集資金擴大龍驤商會之事同樣傳遍了京城並向全國範圍傳播。朝中大臣苦於正休假狀態,無法及時的做出應對措施。不過私底下各官員之間走訪變得頻繁起來,底下暗潮洶湧。這些消息很快就被東廠番子收集到,並傳入了朱由校耳中。
天啟元年第一次朝會上,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這場大戰將不可避免的發生。雙方之間究竟會擦碰出多大的火花,皇帝該如何收拾殘局,請聽下回分說!
咳咳......扯遠了!
這場戰鬥完全屬於在朱由校的意料之中的,根據東廠搜集而來的機密情報表明,當前聚集在一起密謀策劃的大臣數量其實並不算特彆眾多,但其中最為活躍且具有影響力的,主要是以都察院以及六科給事中為首。
說起這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那可是令曆代的皇帝們既氣惱不已卻又不得不加以珍視的存在。他們就如同那些惹人厭但又不可或缺的“攪屎棍”一般,總是在朝廷之中攪動風雲、挑起事端。
然而,對於身為皇帝的朱由校來說,無論如何也無法饒過這麼一群人。
既然繞不過,那就踢開。朱由校暗下決心!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