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心中一直對那長達七十年之久的海外貿易流入國內的整整六億兩白銀念念不忘,這可是一筆巨額財富啊!然而,即便銀行、內帑和戶工部庫房裡已經堆積著多達三億兩白銀,但這遠遠無法填滿他那日益膨脹的野心。要知道,剩餘的白銀可都藏匿於那些豪強之手,而這些豪強無一不是勳貴、藩王以及士紳階級中的權貴人物。他們一個個把錢財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要重要,想要從他們手中奪過這些銀子,絕非易事。麵對這群視財如命且勢力龐大的對手,朱由校深知接下來雙方之間的鬥爭將會愈發艱難。
不過,除了金錢方麵的困擾外,也並非全是壞消息。讓朱由校感到欣喜萬分的是,西南地區的戰事也是捷報連連,令人振奮不已。自進入天啟二年正月以來,朱燮元率領的西南部隊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相繼收複了除永寧宣撫司之外的所有四川州府。如今,叛軍奢崇明及其所部已被牢牢地圍困在了永寧衛,猶如甕中之鱉。隻要再給朱燮元一些時間,徹底剿滅這支叛亂軍隊便指日可待。
就在眾人以為勝利在望之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進入二月之後,原本與奢崇明關係密切、素有秦晉之好的貴州水西土司同知安邦彥,竟然公然響應叛亂,毫不猶豫地對畢節發動了突然襲擊。這一變故使得剛剛有所好轉的局勢瞬間變得撲朔迷離起來,整個西南戰局再度陷入緊張之中。
原來,安邦彥是水西宣慰使安位方的叔叔,由於安位方年幼,安邦彥對其不服,企圖自立為宣慰使,但沒有得到朝廷承認,由此對朝廷心生仇恨。
加上經過奢崇明的一番慫恿,安邦彥果斷率領忠於自己的水西叛軍五萬人,輕鬆拿下兵力薄弱的畢節。畢節淪陷後,安邦彥以畢節為核心,同樣四麵出擊,攻陷了畢節四周縣城,兵圍貴州首府貴陽。
而朱燮元在平叛的過程中,捕捉到了白蓮教的身影。白蓮教可是明清兩朝的難題,最狠的一次就是乾隆末、嘉慶初川陝楚豫鄂五省爆發的白蓮教亂。
在奢安之亂中,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白蓮教趁勢發難,發展了大量教徒,一度圍困了綿州。白蓮教分散了官軍的勢力,這進一步加劇了奢崇明叛亂的規模,“各土司誘惑反叛占邑圍省,皆此黨誘為之”。朱燮元以鐵血手段鎮壓了邪教,白蓮頭目逃亡奢崇明軍中,“合謀為叛”,用白蓮教擅長的封建迷信給奢崇明造勢。
對此,朱燮元及其麾下十萬大軍的認知中,隻有兩手空空的百姓才是良民,秉持這種觀念的川軍,以強大的軍力奮起發力,在二年四月徹底拿下永寧衛,奢崇明主力被消滅,本人率殘部逃亡貴州水西。
至此,四川全省境內大規模叛亂徹底被剿滅,經曆一年多的平叛,共剿滅奢部土兵四萬餘,俘虜超過了二十萬。其中漢民約有八萬,餘下的皆為隨同奢崇明一起發動叛亂的各土司兵、民。
奢崇明和安邦彥合並,使得貴州叛軍兵力大盛,叛軍在原有的五萬人馬情況下,又裹挾了超過十萬土民、漢民,聲威大震,為了拿下貴州省府貴陽,安邦彥親自帶兵三萬增援圍攻貴陽的安軍,使得包圍貴陽的叛軍達到了十萬之眾。
曆史上,貴陽保衛戰曆經十個月,城中十萬軍民在解圍之後僅剩下不到兩千人。
而現在,由於朱由校提前一年將王三善派去做了巡撫,並給足了餉銀及糧草,使得貴州在奢崇明發動叛亂時,還派出了一萬援軍增援四川的平叛工作,而貴陽被圍困時,城中有新兵兩萬,糧草無數。
在巡撫王三善,提督魯欽的指揮下,這兩萬新兵很快就熟悉了戰陣之法,在兩位大人的帶領下,無數次將叛軍趕下城牆,在城中充足的糧草供應下,王三善更是發動了上萬百姓協助官兵共同守城,極大的鼓舞了全軍士氣,使得安邦彥始終無法攻破貴陽。
收到貴陽被圍消息的朱燮元,不由分說,在安排下永寧宣撫司的後續安撫事宜之後,在當年六月,親自率領七萬大軍向畢節挺進,僅用時五日,便拿下了貴州重鎮畢節。稍作休整之後,七萬大軍於姍姍來遲的兩萬滇軍部隊合二為一,在七月開始了平叛貴州的軍事行動。
三省總督朱燮元決定分兵三路進援破圍:鎮南將軍、滇軍第一師提督沐昌祚督兵一萬人從清水江進為右翼,雲南提督、滇軍第二師楊愈茂督兵一萬人從都勻(今貴州都勻市)進為左翼;朱燮元親自率軍八萬人,與道石柱土司、川軍第四師秦良玉、川軍第二師秦佐明、川軍第三師秦拱明,貴州總兵張彥芳、都司許成名、雲南參將龍世榮等從中路進擊叛軍主力。
三部官軍連夜進軍,12月4日,前鋒劉超率步卒衝入敵營,陣斬叛軍猛將阿成,攻奪龍裡城,6日,朱燮元乘叛軍不備,率軍進擊,安邦彥退屯龍洞(貴陽市南),官軍攻奪高寨七裡衝,乘勝進兵畢節鋪(在龍裡衛境),參將孫元謨、楊明楷大敗叛軍,擒獲安邦彥弟阿倫,斬首萬餘級,叛將安邦俊中炮死,官軍進抵貴陽城下。安邦彥走渡陸廣河,貴陽圍解。
被圍十個月的貴陽城之圍終於在三省官兵的通力合作下,成功解圍。戰後,貴陽城死傷了三萬餘兵民,雖然大傷元氣,可相比起曆史上的百不存一,如今的結果還是能讓人接受的。
隨著貴陽之圍的解除,奢安之流的末日也即將到來,休整過後,官軍以雷霆之勢發起了對奢安叛軍最後的總攻,天啟三年正月,奢崇明、安邦彥在紅土川之戰中兵敗被殺。叛軍主力基本消滅,其後官軍進剿水西,宣慰使安位投降。
由於三省總督朱燮元可以節製三省諸多事宜,於是,他與王三善斟酌一番之後,製定下了水西土司的懲罰條件:一、貶秩,二、削水外六目地歸之朝廷,三、獻殺王巡撫王三善)者首,四、開畢節等九驛。至此,西南最大的土司安氏十去其六,再也無力威脅到朝廷。天啟五年,安位無嗣而終,朱燮元再次“分水西之壤,授諸渠長及有功漢人,鹹俾世守”,至此,“西南遂底定焉”。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