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自己大限將至的皇太極,開始變得愈發瘋狂。他不顧一切地搜刮著朝鮮國民的財富,用這些民脂民膏來武裝更多的軍隊。對於那些不肯投降的貴族家庭,他更是毫不留情,直接放縱士兵進行屠殺。
這些貴族們,世世代代都過著富足的生活,他們哪裡能想到,如今的皇太極和大明皇帝之間竟然有著如此默契的配合,共同對他們舉起了殺豬刀。
七月初一,陽光灑在大地上,增兵至八萬之後的明軍,抵達了漢城以北。這支軍隊人數眾多,氣勢磅礴,他們的到來讓整個地區都感受到了一股強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皇太極手中的軍隊也在不斷壯大。他通過各種手段,成功招募到了一支多達十三萬人的龐大軍隊。這支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在戰鬥力方麵卻遠遠不及明軍。
七月三日,清晨的陽光照耀著漢城北城,明軍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士氣高昂,裝備精良,對北城發動了一場強勢的攻擊。一時間,喊殺聲、槍炮聲響徹雲霄,整個北城都被激烈的戰鬥所籠罩。
首先,明軍如同一頭凶猛的巨獸,緩緩地推出了數百門二十四磅炮以及十二磅炮。這些黑色的鋼鐵巨獸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寒光,仿佛在訴說著它們的威力和無情。
隨著一聲令下,這些火炮同時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咆哮聲,炮彈如雨點般砸向了漢城的北城牆。一時間,炮聲隆隆,火光衝天,整個漢城北部都被籠罩在一片硝煙彌漫之中。
明軍的炮兵們瘋狂地射擊著,他們的速度快得驚人,每分鐘竟然能夠打出一點五發炮彈!這一成績堪稱優秀,足以讓任何敵人都為之膽寒。
數萬發炮彈如同狂風暴雨一般落入了北城牆以及城中,爆炸的巨響此起彼伏,震得地動山搖。那些被強征入伍的朝鮮人驚恐地四處逃竄,他們從未經曆過如此猛烈的炮擊,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而後金的鑲黃旗旗丁們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雖然身經百戰,但這樣密集的炮彈攻擊還是讓他們措手不及。炮彈如同雨點般落在他們的頭上,不斷有士兵被擊中倒下,鮮血染紅了地麵。
半個時辰過去了,當硝煙逐漸散去,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令人震驚的景象:漢城北城牆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座修建於百餘年前的古老城牆,在明軍火炮的猛烈轟擊下,終於不堪重負,轟然倒塌。
不待守城的敵人有任何反應,明軍先頭部隊騎二十一師與近衛第十師開始了攻城之戰。他們緩步朝著敞開了懷抱的漢城挺進。率先進城的是是火槍兵師,快步奔跑的他們,迅速的通過了已經倒塌的城牆處,進入了漢城。
而騎兵師卻陷入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他們被眼前堆積如山的城牆碎塊所阻擋,這些石塊猶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障礙,無情地限製了戰馬的速度。麵對如此困境,騎兵們彆無他法,隻能派遣部分騎兵下馬,去清理這些惱人的石塊,以開辟出一條進城的道路。
當近衛第十師終於得以進城時,他們遭遇了敵人微弱的抵抗。然而,這些微弱的力量在燧發槍的強大火力麵前,簡直不堪一擊,瞬間就被碾壓得粉碎。
近衛第十師在副師長麻承勳少將的率領下,開始了逐街逐巷地清理後金軍的行動。但凡有人手持兵器,試圖接近明軍,火槍兵們便毫不猶豫地直接開火,無需多言。
表麵上看,第十師的清剿速度異常緩慢,仿佛他們並不是來捉拿皇太極的,而是非要與每一棟房屋中的任何敵對勢力進行一場殊死搏鬥似的。
實際上,他們的動作確實有違軍事常規,他們的進行速度就好比裹腳的老太太似的,一個上午都未能將北城整個清理乾淨。
最後連皇太極都看不下去了,於是他派出了兩萬裝備奇差的朝鮮軍試圖收複失守的那幾條街區。已經觀戰了半天的朝鮮人以為明軍也就是火炮犀利,他們步兵的戰鬥力跟他們偉大的朝鮮人還是有著巨大的差距的。
於是,兩萬排著密集隊形的朝鮮人從數條街區呐喊著衝了出來。明軍發現了向他們衝來的朝鮮軍隊,並沒有任何慌張,而是迅速以連為單位,排成了三行隊形,在距敵兩百米時開始了他們的表演。
朝鮮人密集的隊列,使得明軍火槍手們根本不需要瞄準,他們隻需要抬手射擊,隨後下蹲裝填彈藥即可,這樣的戰鬥比他們日常訓練更加輕鬆加愉快。
更有士兵戲稱,這朝鮮人明擺著是在排隊等著槍斃。
很快,在付出兩千餘人的傷亡之後,這股朝鮮軍隊就徹底崩潰了,他們哭爹喊娘的扔掉了手中的兵器,扭頭就跑,將後背扔給了持槍的明軍,此時的他們隻恨父母少給他們兩條腿。
而明軍並沒有去追趕這些逃跑的敵軍,他們隻是在燧發槍的射程內打完火槍的子彈後,便再次開始以隊為單位,分散進攻每一棟房屋。
下午時分,近衛第十師成功的奪下了漢城以北的所有街區,兵鋒已經抵達朝鮮王宮。
這個時候,明軍主帥曹文詔中將終於下達了全軍入城的命令。六萬餘明軍,這才緩緩通過了由二十一師清理出來的入城通道,將火炮推到了離皇宮不到兩裡地的廣場之上。
自知不敵的皇太極,命令投降的朝鮮副元帥李適領兵三萬留下斷後,自己則率領七萬大軍撤出了漢城,押運著上百車搜刮而來的財物往清州退去。
當皇太極前腳剛出漢城,後腳李適便令人向明軍投降。
當夜,明軍徹底控製了漢城。
七月四日清晨,曹文詔下令將李適等投降了皇太極的朝鮮官員、士紳、地主豪強全部拉到王宮廣場上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在留下一個師鎮守漢城之後,便押著數萬朝鮮降軍往仁川方向行去。這些朝鮮降軍將會在仁川裝船送往遠東填充那邊的人口基數。
就這樣,默契的明軍與皇太極,在一片你追我趕的祥和氛圍下,終於在九月初,雙方在釜山,形成了最後的對峙。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