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差陽錯之下,不知道自己逃過一劫的李旦於十一月初九在馬來半島丁加奴外海與第二、第三分艦隊彙合。此時的李旦手中扣除掉十餘艘受損的戰艦之外,已經擁有了十艘千噸、三十艘八百噸、六十艘五百噸、一百二十艘二百噸蓋倫船的龐大艦隊。
這支艦隊光船上的官兵就有兩萬多人,如此龐大的數量,依靠艦隊裝備的火炮,已經足夠輕鬆碾壓這些白皮猴子的殖民地了。
二話不說的李旦隨即調頭,再次衝向了淡馬錫。
而此時的淡馬錫,明軍臨時搭建的水寨正好被聞訊趕來的三國聯軍徹底摧毀,島上的土著遭到了三國士兵的強有力鎮壓。而這樣的屠殺近百年來在東南亞屢見不鮮,這些披著人皮的狼在無數座島嶼上犯下的罪孽可謂是罄竹難書。
正當躲入山林的土著們,祈禱著他們的真神安拉,能降下火雨將這些侵略者通通燒死的時候。
海麵上突然出現了密密麻麻的大型船隻的身影。
李旦的南洋艦隊主力抵達了淡馬錫外海。
此時的雙方之間的戰力對比是:明軍二百二十艘蓋倫船vs荷、英、法三國一百餘艘武裝商船。雙方火炮數量對比是明軍五千五百六十門vs聯軍五千門,雙方之間的兵力對比為明軍兩萬一千人vs聯軍一萬餘。
明軍在軍艦、官兵的數量上持有絕對的優勢,也隻有在火炮數量上雙方幾乎持平,可認真比較的話,明軍還是占據絕對優勢的。
畢竟明軍的蓋倫船上可是裝備了四門四十二磅重炮、二百四十門三十二磅炮以及四百六十門二十四磅炮。這在僅有百門二十四磅炮,數千門十二磅炮的三國商船來說,絕對是碾壓的存在。
此時的明軍順洋而下,正好處於上風口。在發現三國百餘艘商船的蹤跡之後,李旦即刻下令艦隊以千噸蓋倫船為頭,他率領第一分艦隊楊帆直衝敵艦,令第二分艦隊司令許心素、第三分艦隊司令其長子李國助向左轉彎,以側翼對敵,畫一個大圈施行包圍戰術。
分彆領命而去的兩支艦隊迅速完成左轉彎,艦艇上的炮兵們訓練有素,果斷的打開炮口蓋板,退去炮衣,為火炮倒入火藥、裝填實心彈,將火炮推出炮口,手持火把豎起耳朵,做好了發炮的準備。
千噸級蓋倫船上,第一層甲板上的兩門四十二磅炮同樣做好了發射的準備,隻待艦長一聲令下,他們就準備點火。
明軍的突然出現猶如晴天霹靂,讓聯軍艦隊猝不及防,驚愕不已。放眼望去,那密密麻麻的明艦如同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氣勢磅礴,令人膽寒。
就在不久前,聯軍艦隊還沉浸在抓獲為明人修建水寨的土著所帶來的喜悅中。根據那些土著的口供,明艦的數量並不多,僅僅與他們的艦隊不相上下。這個消息讓一向驕傲自負的歐羅巴人如釋重負,他們對這場海戰的勝利充滿了信心,甚至有些輕視起明軍來。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這突如其來的一幕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明艦的數量竟然比他們多了整整一倍!不僅如此,經驗豐富的水手們還驚恐地發現,那些明艦中竟然有許多體型巨大的戰艦,其規模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
即便是在歐羅巴本土,如此龐大的艦身也是前所未見的。這些巨艦宛如海上的巨獸,威嚴而莊重,給人一種無法撼動的感覺。在這個被歐洲人視為荒蕪的遠東地區,竟然出現了如此強大的戰艦,這無疑是對他們自信心的一次沉重打擊。
麵對這一驚人的事實,三國聯軍的官兵們心中都湧起了一股深深的恐懼和不安。他們開始對這場海戰的勝負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擔憂,原本篤定的勝利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明軍司令的布置映入了荷蘭艦隊司令的眼中,他們知道,一旦讓明軍完成展開之勢,自己的商船未必能夠抵擋的住那如林的火炮轟擊。
不過,其餘二國司令反應不一,明顯的,他們並不清楚明國軍艦已經普及了蓋倫船,且每艘軍艦上火炮數量遠超他們的商船。
要知道,雖然英國、法國同時殖民亞洲,英、法兩國的主要精力全在非洲、阿拉伯、印度大陸上,此時的他們在東南亞地區的存在感並不如後世那般強。
英國還好,起碼在東南亞不少小島上建立了為數不多的城堡作為據點,而法國純屬過來打醬油。可以說,這兩國在亞洲的領導者對於明國身上發生的巨變知之甚少,或者可以說壓根就沒去打聽。
此時的英法兩國正聯手荷蘭不斷的給西班牙放血,整個歐羅巴是打成了一鍋粥。各國所屬的印度公司總督都有獨斷專行的特權,所以此時即將發生在東亞海麵上的這場海戰,三國本國的王室壓根就不知道。
當然,他們更不會知道,就是他們愛惹事的同盟荷蘭將明國這頭巨獸放出了牢籠那四艘被俘虜的荷蘭蓋倫船、商船成了明軍新銳軍艦的模版)
如果他們知道了,絕逼會與這個海上馬車夫斷交。
扯遠了!
回到淡馬錫外海。
荷蘭艦隊反應速度最快,他們的七十艘商船率先楊帆,他們以擺出了雁形陣迎向了李旦親率的第一分艦隊。數量上的差距,使得他們根本無力分出力量去麵對實施包抄戰術的其他兩支明軍艦隊。
而反應慢了半拍的英法兩國司令,此時也發現了兩支圍著他們繞彎的明國艦隊,兩國司令非常默契的同樣下令楊帆,組成了一支由三十餘艘軍艦組成的雁形陣。
由於他們是被動的發現明艦的到來,亦是正處於逆風方向,即便是楊帆,他們座下的軍艦並沒有徹底的展開陣型。即便是各艦艦長使出了吃奶的勁去鼓舞士氣,也無法改變逆風的現狀。
硬著頭皮迎向明艦的三國軍艦,在順洋而下的西北風的阻撓之下,歪歪扭扭的終於完成了隊形的展開。
此時,明軍的四十二磅炮率先發聲,拉開了雙方之間海戰的序幕。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