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時候,明軍的指揮係統已經完全失去了它原本應該發揮的作用,各艘戰艦之間無法有效地進行協調和配合,隻能各自為政地展開自由交火。在這樣混亂的局麵下,能否打贏這場接舷戰,完全取決於每一艘戰艦上的指揮官個人的指揮能力和決斷力了。
手持燧發槍的鄭芝龍此刻也無暇顧及其他艦隻的命運,他的目光如同餓狼一般,凶狠地死死盯著正在靠近旗艦的亞齊人。
按照大明帝國海軍的操典規定,鄭芝龍其實完全可以在兩軍相隔一裡地的時候,下令各艦揚帆、轉舵,迅速拉開雙方之間的距離,從而避免與敵人進行近距離的肉搏戰。畢竟,明艦艦尾也是裝備了火炮的。
然而,作為天啟朝第一代海軍指揮員,由海盜身份轉變過來的鄭芝龍,對於這種被他視為懦夫的戰法簡直是不屑一顧。在他的觀念裡,勇敢無畏的大明海軍就應該以最直接、最慘烈的肉搏戰來戰勝天下所有強國的海軍,而不是僅僅依靠火炮來決定生死。
這種觀念不僅僅體現在鄭芝龍個人身上,從整支一支隊的作戰風格,甚至可以說是從整支南洋艦隊的身上,都能明顯地看出這種嚴重的陋習依然存在。
哪怕是他們的總司令已經從李旦變成了顏思齊,即便是朱由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是將大明帝國的海軍艦隻從原來的中式帆船改變為了如今的西式蓋倫船,這海戰觀念還是始終無法及時扭轉。
按照西人的說法,"十年陸軍、百年海軍",雖然這種說法,來自於風帆戰艦時代。
那是因為,這個時代的軍艦建造需百年樹齡的橡木。如果,換回到現代的鋼鐵巨艦,自然是不需要如此之久的時間。但是對海戰觀念的轉變,確實是需要許多年才能扭轉過來。最最起碼,得等天啟五年1625年)才創辦的皇家軍官學校,天啟八年1628年)才正式招收海軍軍官的海軍科培養的頭兩屆千餘名低級指揮官正式接過老派海軍軍官的指揮棒,得等所有艦艇的指揮官全部換成新式指揮官。得等一批又一批新式海軍官兵替換掉由海盜出身的老派官兵之後,才能初見成效。不過,這得需要他們能活過一次又一次與周邊國家在海上的無數次交火並存活下來。
這個結果,可能需要等到十年之後,也就是天啟三十年1650年)左右才會讓大明帝國海軍有個質的變化。因為,天啟二十年1640年)為了加快軍隊建設,朱由校下旨成立了北京、南京、成都、昆明等地的陸軍大學,以及南京、廣州、泉州、登州等地的海軍大學。近三個學年,八所海陸大學共計招收了兩萬餘高中生獲得了舉人名號的學子)。通過軍官學校的培訓以及海陸大學的悉心培養,十年之後的大明帝國軍隊將會發生質的改變。
......
接舷戰沒有任何戰術可言,隻有靠各級軍官、士兵的敢於死戰的決心。兩艦艦體已經緊緊的貼在一起,軍艦兩舷火炮已經失去了作用,各艦艦長為了增加接舷戰的兵力,已經命令一側的炮兵端起燧發槍,作為預備隊準備與敵軍展開肉搏戰。
當然,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明軍新式蓋倫船上,千噸級上僅配備了三百水手負責駕駛軍艦,八百噸、五百噸、二百噸,隻有二百人、百人、五十人。除此之外,還有為每門火炮配備的四名炮手和裝填手。以及一百到三百不等的海軍陸戰隊。
如今,參與到近戰的明艦隻有二十六艘,有四艘輔助艦被當做哨船被鄭芝龍安排在了與主力艦相隔二十裡至五裡地遠的地方警戒。畢竟,還有一支數量不清楚的荷蘭人的艦隊還未出現。
此時,海麵上二十多艘明艦與七十艘亞齊帆船開始了他們的宿命之戰。
一條條木板搭在了明艦側舷上,不過,沒等亞齊士兵踏上木板,明艦上裝載的迫擊炮率先發聲。這種陸軍管用的曲線炮自從被裝備到海軍艦隻上,為明艦打贏每一場接舷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隻見數百枚實心彈劃過一條完美的曲線落入亞齊帆船上,一路跳動的炮彈帶走了沿途所有人的腳、手,總之,挨到炮彈,就沒有一個人能全須全尾的穩穩站立在甲板上。
一聲又一聲慘叫傳入了明軍耳中,興奮的炮兵自然不會停下手中的動作。哪裡聲音最響,炮兵便把炮彈射向哪個方向。
亞齊軍確實不愧是東南亞一支強軍,明軍的葡萄彈已然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而堅強的亞齊人還是死死扛住了傷害。
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哪怕雙方已經如此之近,明軍居然還能發射火炮,亞齊人的士氣不免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在一頓嘰裡咕嚕的呐喊之後,明軍明顯感知到了艦舷搭著的木板上,一群亞齊人高呼著口號向他們衝來。
明艦甲板上,百餘海軍陸戰隊排起了三列隊形,他們高高舉起自己手中的火槍,瞄準了木板近端。
由於雙方軍艦高度不同,亞齊帆船明顯低於明艦。因此,亞齊人得拚命的爬坡才能登上明艦。他們怒吼著衝上木板,剛跑到半路時,明軍陸戰隊便憑借著高度關係,他們站在船舷木板兩側,將手中的燧發槍對著木板上的亞齊人射出了鉛彈。
由於雙方距離不足兩米,哪怕是亞齊人身穿鎧甲,如此近的距離,火藥推動著鉛彈,輕鬆便鑽入了亞齊人的鎧甲,擊中了他們的身體。
一名又一名亞齊士兵慘叫著落入海中或者是跌落回自己的帆船上。落海的還好,跌落回自己帆船的亞齊人嚴重影響了身後的同僚的行進。
這也為明軍陸戰隊士兵提供了更多的射擊時間。
在明軍有條不紊的射擊之下,靠近木板的亞齊人被清掃一空,要麼敵方的所有人都被打死,要麼剩下的亞齊人已經全部逃入了船艙,總之,明軍視線為之一空。
戰爭的天平開始朝著大明帝國傾斜。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