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爾哈朗率領著五萬多名明軍,如鬼魅般悄然抵達了額爾齊斯河北岸百裡處,並像潛伏的獵手一樣隱藏起來。他們的到來,預示著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兄弟以及那三萬哈薩克與準噶爾聯軍注定會遭遇滅頂之災。
然而,濟爾哈朗並沒有急於將兵力投入戰鬥中。他那雙銳利的眼睛,如同鷹隼一般,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可以將這股準噶爾人一網打儘的絕佳機會。於是,他果斷地下達命令,派遣43師侯世碌部迅速前往額爾齊斯河上遊百裡處,挖掘戰壕、設置障礙;同時,命令44師李昌齡部前往下遊百裡處,執行同樣的任務。
濟爾哈朗深知,僅憑這兩個師的兵力,恐怕難以完全堵住所有的道路。因此,他特彆叮囑兩位師長,在丘陵地帶巧妙地設置伏兵,以增加防禦的嚴密性。他的策略簡單而明確,就是要將這股準噶爾人逼上大路,為己方騎兵留出足夠的時間,以雷霆萬鈞之勢將敵人徹底消滅。
至於那四支騎兵部隊,濟爾哈朗自然也不會讓他們無所事事。他精心策劃,為他們安排了一係列的任務,確保他們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他深思熟慮後,果斷地下達了一道命令:命令131師曹變蛟所部,在上遊百裡之外的某個合適地點,選擇一處渡河;同時,命令165師吳三桂所部,在下遊百裡之外的另一個合適地點,也選擇一處渡河。
這兩個師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他們精心策劃,仔細研究了地形和水流情況,以確保渡河行動的順利進行。
完成渡河任務之後,這兩個師並沒有停歇,而是繼續機動前進。他們巧妙地穿越山林和河流,避開敵人的巡邏和防線,最終抵達了塞梅伊城堡外二三十裡的地方。
在這裡,他們悄然潛伏下來,如同隱藏在草叢中的獵豹,耐心等待著最佳的出擊時機。
而餘下的164師戚升可部、166師祁興周部則南岸伺機尋找綽羅斯·和多和沁本部大營的漏洞。
準噶爾大營這邊,就在這個時候,經過千辛萬苦才從戰壕裡營救出來的五千名傷兵,由於傷勢實在太過嚴重,其中有三千多人竟然活生生地被劇痛折磨致死,鮮血也慢慢地流乾了。這意味著,在第一波發動攻勢的兩萬名士兵中,最終隻有三千多人幸存下來。
不僅如此,如果再把投入到北岸的兩萬多名士兵也計算在內的話,那麼此時此刻,在綽羅斯·和多和沁周圍,還剩下六萬多名士兵以及幾百門火炮。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儘管有三個萬人隊的兵力,他們竟然還是無法突破那道有著明顯缺口的城牆!
麵對如此糟糕的戰局,綽羅斯·和多和沁氣得暴跳如雷,差點要將前來傳信的士兵當場斬殺。不過,在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之後,他最終還是決定同意請求援兵。於是,他果斷地派遣自己的第三個兒子班達裡率領兩萬多名士兵以及兩百餘門火炮前去北岸支援。
......
五月二十九日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塞梅伊城堡上,照亮了這座木製的建築。然而,在城堡的北段城牆處,一場激烈的戰鬥還在進行中。
經過一夜的激烈交戰,北段木城牆終於承受不住壓力,轟然倒塌。這一倒塌使得原本就岌岌可危的防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而這個缺口的擴大,對於明軍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由於空間變得更大,明軍無法再像之前那樣有效地利用狹隘的地形給準噶爾人造成大量殺傷。準噶爾人則趁機迅速擴大了突破口後的防線,無奈的守軍隻能安排更多的人手來防止準噶爾人的衝擊,人數從最初的數百人逐漸增加到兩千人、三千人,甚至更多。
那五千名重甲步兵更是給明軍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他們身著厚重的鎧甲,宛如移動的堡壘,明軍手中的燧發槍對他們的殺傷力極為有限。再加上此時沒有了迫擊炮的轟鳴,這些重甲步兵幾乎是毫發無傷地從缺口處湧入了城中。
眼看著準噶爾人的攻勢愈發猛烈,楊光裕和冉天胤心急如焚。無奈之下,他們決定派出五千名敢死隊,希望能夠抵擋住敵人的進攻。這些敢死隊員們端著上了膛的燧發槍,身著棉甲,毫不畏懼地衝向了敵人。
當兩軍短兵相接時,近距離射擊產生的濃煙迅速彌漫開來,將近萬名士兵籠罩其中。失去了視線的準噶爾人一邊衝鋒,一邊開始胡亂地揮動砍刀,場麵一度混亂不堪。
在滾滾濃煙的遮蔽下,這五千明軍毅然決然地拋棄了手中的火槍,迅速抽出腰間的短刃,毫不畏懼地迎著敵軍那隨時可能砍下來的大刀,如餓虎撲食般衝入了敵軍的懷抱。
他們深知,這是一場生死較量,隻有以傷換傷,才能有一線生機。於是,他們毫不退縮,以命相搏,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重甲步兵的猛烈衝擊,並將他們牢牢地壓製在城牆腳下。
麵對明軍如此頑強的抵抗,敵軍無計可施。最終,他們決定采取擴大缺口的策略,以便讓自己的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才有了木牆被推倒,缺口被擴大的局麵出現。
就這樣,雙方的高級將領不斷地調兵遣將,將一支又一支部隊填入這個無底洞般的缺口。一夜過去了,這個原本就狹窄的缺口處,雙方士兵的屍體堆積如山,慘不忍睹。
先期入城的那五千重甲步兵,此時已全部倒地不起,沒有一個人還能站立,哪怕他們渾身無傷,一夜的激烈交手,累也被累死了。而第二批入城的敵軍,同樣也倒下了不少於千餘人。
明軍的傷亡同樣慘重,第一批手持短刃的五千士兵已經全部壯烈犧牲,第二批五千士兵也倒下了兩千餘人。然而,正是靠著他們的英勇無畏和頑強抵抗,才勉強將敵方的五千重甲步兵活活拖死。
準噶爾人的援軍終於在二十九日早上抵達戰場,準噶爾人看到了勝利曙光。
此時城中明軍還有一萬餘疲憊的守軍,而準噶爾人還有兩萬九千餘人,雙方的兵力比是1比3。準噶爾多出來的兩萬餘人是連夜過河的援軍,在體力方麵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局勢對於明軍來說更加危險了。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