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號鐵甲艦,此時成了最堅固的盾牌。為了打破大明海軍“鐵烏龜”的龜殼,七艘荷蘭千噸艦同時向它開火,實心彈打在鐵皮上隻留下白印。隻不過,圓形的實心彈在一層甲板上瘋狂的跳舞,將甲板上的明軍海員給撂倒不少。
深怕寶貝疙瘩有失的施琅連忙下令“鐵壁合圍”:包括旗艦“北京”號、“鳳陽”號鐵甲艦居中,6艘千噸鐵甲艦在外圍快速組成一個箭頭,瘋狂的衝向被圍的“南京”號,企圖幫其解圍。
沿途的荷蘭艦隊試圖阻止明艦的靠近,進而瘋狂的朝著“北京”、“鳳陽”瘋狂傾瀉炮彈。
大怒的施琅立馬下令開足馬力,撞向那些體型較小的荷蘭艦隻。
午時,雙方士兵揮汗如雨,海麵上,混亂的戰鬥持續進行著,火炮和火炮的交織,登艦作戰仍然在進行。
明軍2000噸蓋倫艦上的海軍陸戰隊隊員,點燃特製的小型“火龍出水”—也就是海軍製火箭炮,帶著尖嘯的火箭群像流星雨般落在荷蘭艦隊中。“海牙號”的主帆被引燃,火焰順著繩索蔓延到甲板艙,甲板上的船員隻能分心去滅火。
一艘明軍的1000噸蓋倫船的一層甲板被荷蘭人奪取,甲板上、指揮艙內的明軍將官全員犧牲。即便如此,二層甲板的明軍水手和陸戰隊員,瘋狂的堵住樓梯,不讓上麵的荷蘭人下來。而底層的炮手們則甩開了膀子,瘋狂的開炮。
最後,哪怕是這艘戰艦終究還是被荷蘭人攻占,但是在數百炮手的齊心協力之下,仍然還是擊傷了三艘荷蘭戰艦。
下午15點,海麵上漂浮著大量的殘骸,硝煙正在緩緩散去。荷蘭艦隊損失了7艘1200噸戰列艦和65艘五百噸戰艦,荷蘭海軍上將魯伊特已經三次更換了旗艦。明軍的損失同樣慘重:7艘1000噸蓋倫艦被打殘失去了重新修複的可能性,2艘2000噸蓋倫艦失去主桅杆需要回船廠返修,3艘鐵甲艦受輕傷,6艘千噸鐵甲艦風帆被摧毀過半,23艘其他型號戰艦徹底沉沒。可想而知,戰況之慘烈。
最終,魯伊特在留下了30艘戰艦斷後,這才帶著13艘1200噸戰列艦,以及55艘其他型號戰艦脫離了戰場,得以安全的返回了阿姆斯特丹。
而斷後的30艘戰艦,自然是被明軍笑納了。成噸成噸的彈藥瘋狂的傾瀉在這斷後的戰艦上,即便是在英勇的荷蘭水手,在敵人優勢火力之下,也難以逃脫。最終荷蘭斷後艦隊徹底消失在了海平麵。
不過,為了消滅這支戰力不俗的艦隊,施琅最終還是讓荷蘭主力艦隊安全的撤回了阿姆斯特丹。
聖彼得堡的鬱金香園裡,朱由校認真的看著戰報。當看到“荷蘭艦隊折損過半”時,他把戰報扔在了桌案上,“施琅,舞台朕已經給你搭建好了,至於唱成什麼樣子,就得看你自己的了。”朱由校囔囔的說道。
海牙的議會廳裡,大議長約翰·德·維特攥著殘損的艦隊名冊,指節發白,渾身顫抖。他萬萬沒料到,被他寄以厚望的荷蘭艦隊,居然會輸的這麼慘。他望向窗外,阿姆斯特丹港的船塢裡,造船工人們正加班加點的為一艘超級巨艦加裝鋼板——那是荷蘭的驕傲,以聯邦七省命名的超級戰列艦。
他眼前這艘以聯邦“七省”命名的戰列艦,以此時的眼光與標準來說,是一艘融合了各種先進技術裝備的一級戰列艦。不過,如果不是明人造出了渾身包裹鐵甲的鐵甲艦,這款戰列艦絕對是在歐洲可以橫著走的。
該艦下層甲板長度達到了46.14米,船舯部寬度12.17米,最大吃水深4.67米,這批大型80門炮雙層甲板戰艦的排水量在1500噸1800噸之間。
該艦的武備係統包括12門36磅火炮,布置於下層甲板後部、16門24磅火炮,布置於下層甲板中前部、14門18磅火炮,布置於上層甲板中後部、12門12磅火炮布,置於上層甲板前部、26門6磅火炮布置於艏艉樓露天甲板的炮座上。該艦的上下兩層甲板采用連貫式炮甲板設計,露天甲板雖然擁有較長的艏艉樓,但並不連貫在一起,所以該型戰艦仍被視為雙層甲板戰艦,而非三層甲板戰艦。
值得一提的是下層甲板的12門36磅的重型火炮,這是當時荷蘭海軍的最強武器,這一磅數也幾乎是荷蘭軍工業的上限之作。同之前荷蘭建造的戰船比較來說,七省號的尺寸與武備,都是一次質的飛躍。
同時期,1650年左右,歐洲列強隻有英國擁有三層甲板的一級戰列艦例如“海洋霸主”號與“皇家親王”號等),但其船體尺度及排水量並不比“七省號”大多少,由於三層甲板船體重心升高,在航行穩定性及操控靈活性上同“七省號”有一定差距;在小火炮的布置上,“七省號”采取了荷蘭人特有的複式艉樓布置;在最下層甲板的重炮布置上,“七省號”單側擁有14個射擊孔,比英國同等戰艦上的12或13個射擊孔還要多一些。
而這樣雄偉的戰列艦,荷蘭人一口氣開建了7艘。原本時空,這些戰列艦應該是在1664年開工建造,1665年下水列裝。因受明人的刺激,荷蘭人提前將這款戰列艦從圖紙變成了現實。隻不過,就是不知道明國人能否會讓他們如願的下水列裝。
北海的浪濤依舊拍打著礁石,朱由校站在聖彼得堡的燈塔下,望著港口,“鐵甲艦嗎?嗬嗬,那隻是因為時代的限製,否則,朕定要造出裝甲艦,那種全身包裹鐵甲的裝甲艦,到那個時候,大明帝國海軍才是真正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為木頭會爛,鐵不會。就像這帝國的根基,得用鐵水澆鑄才行。”他暗自想道。
遠處的造船廠傳來叮叮當當的敲打聲,斯拉夫、瑞典、丹麥工匠們正在照著圖紙趕製著蓋倫船。朱由校並不傻,他是絕對不會在歐洲的船廠開工鐵甲艦的。
這種核心技術,能晚一天泄露就能為大明帝國創造更多的傳奇故事。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