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越絕書》,記載“西施亡吳後,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
“看來咱們的事情,還是有人知道的!”
西施皺起眉頭,有些憂慮地說道。
她這次不是心口疼,是擔心有人覬覦她的美色,從而連累到範蠡。
“無妨!我們隱姓埋名,再換個地方就是!”
範蠡看到西施如此模樣,心疼地撫摸著她的臉蛋,輕聲說道。
眼前這個女子,經曆了太多,他不想西施再受到什麼傷害了。
【第二個說法,是說西施被沉江處死。】
【說的是越王勾踐認為西施是“亡國禍水”,命人將其裝入皮袋沉江。】
【或者是越國王後嫉妒西施美貌,以“紅顏誤國”之名殺之。】
【《墨子·親士》中,提及“西施之沉,其美也。”】
“此說法明顯不對!”
“西施如此傾國傾城的美女,怎麼可能如此死去!”
曹操看到這裡,一拍桌案,大聲說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對這個說法不認同,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第三個說法,說西施死於戰亂或流落民間。】
【唐代陸廣微編著的《吳地記》,稱吳亡後西施返鄉,隱居故裡。】
【另有傳說稱其因愧疚自儘,或隨吳國覆滅而不知所終。】
“唐朝?”
“唐代的著作怎能可信?!”
“唐朝已經距離春秋時期一千多年了,唐朝人怎麼可能知道那麼清楚!”
“多半是那陸廣微自己杜撰的!”
“西施那麼漂亮,如果回到故裡後,肯定有王侯將相找上門來,根本不可能隱居!”
“吾讚同第一個說法!”
“吾認為第二個觀點比較合理”
……
天幕的三個觀點說完,各朝各代的古人頓時議論起來。
大多數人還是比較讚同第一個或者第二個觀點。
【接下來說說有爭議的地方。】
【《史記》《國語》僅提及勾踐向吳國進獻美女,未提“西施”之名。】
【“西施”之名首見於《管子》《莊子》等戰國文獻,但多用於比喻美人,未必特指其人。】
【有學者推測“西施”可能是民間傳說中虛構的符號化形象,糅合了多個越國女子的經曆。】
“胡說八道!”
“本王現在就去把西施找來,接進宮裡!”
越王勾踐看到這裡,突然暴跳如雷,對著天幕大聲說道。
或許是受了刺激,他現在有些精神失常。
反正越國已經沒有希望了,不如提前享受享受!
“來人!去諸暨苧蘿村把西施給本王帶過來!”
越王勾踐發狠,咬牙切齒地說道。
【西施被塑造為政治犧牲品,反映古代女性在權力鬥爭中的被動命運。】
【美貌既是救國工具,亦成為道德批判的靶子,如“紅顏禍水”論。】
【西施的生平在曆史與文學的交織中成為一個永恒的謎題。】
【她既是春秋時期政治博弈的棋子,也是華夏文化中“美”與“悲”的象征。】
“我又該何去何從呢?”
少女西施茫然無措地看著天幕,心中一片灰暗。
就在這時,一位英俊少年騎著駿馬從遠方奔馳而來。
“請問你是西施嗎?”
“我是範蠡!”
少年範蠡策馬來到少女西施的麵前,微笑著對她說道。
喜歡我的抖音通古代,古人徹底瘋狂!請大家收藏:()我的抖音通古代,古人徹底瘋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