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劉肇為鞏固統治,對地方豪強兼並土地采取默許態度,未能抑製土地集中化趨勢,加劇社會矛盾。】
【他還過度依賴少數清流官員,未建立係統化官僚選拔機製,導致改革成果難以延續。】
【劉肇統治的“永元之隆”被視為東漢最後一次盛世。此後,漢王朝再無全局性複興。】
“唉!大漢命數已儘!”
“不過大漢能延續四百年,乃公已經心滿意足了!”
漢高祖劉邦看到這裡,歎息一聲,沉聲說道。
凡事就怕對比,和秦朝區區十五年相比,漢朝統治時間還是很長的。
也不知道秦始皇此刻是什麼感受?
劉邦有些好奇地想到,對方估計吹胡子瞪眼睛快羨慕死了吧!
【劉肇的早逝標誌著“明章之治”積累的國力耗儘,東漢徹底轉向衰敗。】
【他的統治揭示了東漢皇權的根本困境。】
【皇帝年幼時外戚專權,成年後需借宦官奪權,但二者皆非皇權可靠支柱。】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劉肇之後愈演愈烈,最終導致黃巾之亂的爆發與軍閥割據的局麵。】
“壞了!”
“馬上就要講到漢末了!”
董卓抬頭看著天幕,猛然一驚,頓感不妙。
如今十八路諸侯對他虎視眈眈,曹操那廝更是刺殺失敗潛逃,屬實讓他難受。
若是天幕再講到劉協,就不好了!
他董卓會被曆朝曆代的人們聲討的!
內憂外患之下,他豈能落得好下場?
“來人!”
“讓吾兒奉先過來,本相國有事相商!”
想到這裡,董卓突然開口,對身邊的侍衛吩咐道。
他要早做打算,實在不行跑到長安算了!
【此外,漢和帝對羌族叛亂采取“剿撫並用”策略,未能徹底根除矛盾。】
【在後來的漢安帝年間,羌亂大規模爆發,嚴重消耗東漢國力,加速財政崩潰。】
“羌族竟然也會成為我大漢的隱患?”
漢光武帝劉秀一驚,起身沉聲說道。
實在不行,他就提前打壓一下羌族,往西邊多趕趕也行。
【劉肇具備明君的潛質,果決、勤政、重視民生。他若得長壽,或許能延緩東漢的衰亡。】
【但其改革局限於修補舊製,未能觸及土地、官僚、軍事等根本問題。】
【他終結了外戚專權,卻催生宦官集團。他短暫穩定西域,卻埋下羌亂禍根。】
【其政策猶如“拆東牆補西牆”,反而暴露東漢體製的脆弱性。】
“按下葫蘆浮起瓢,這種情況下確實難辦!”
天幕下,秦始皇嬴政皺起眉頭,開口沉聲說道。
這也和當朝皇帝的性格以及能力有關,若是換成李世民那種文治武功雙全的千古明君,或許能才能反轉局麵。
【劉肇的統治,印證了傳統王朝的“中興困境”。】
【即便出現有為之君,若無法突破既得利益集團與製度窠臼,短暫繁榮終將淪為衰亡前奏。】
“確實如此!”
“比如曹魏政權的幾位皇帝,幾乎都是明君,但是五十年都不到就滅亡了,太可惜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這裡,感慨萬千地說道。
特彆是曹髦,實在是令人惋惜!
【劉肇的一生,反映了東漢皇權與外戚、宦官博弈的典型困境。】
【他雖有中興之誌,卻因早逝未能徹底扭轉頹勢,其統治成為東漢盛衰的分水嶺。】
“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王夫之抬頭看著天幕,頗為感歎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