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劉誌的統治,暴露了東漢皇權的結構性危機。】
【皇帝為奪權,依賴宦官,外戚、士人三股勢力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王朝瓦解。】
【若是依賴單一集團必然導致權力失衡,需建立多元製衡機製。】
“縱橫捭闔,自有製衡之道!”
孫權看到這裡,忍不住開口說道。
要想保證君主的權力,必須要做到朝廷各方勢力平衡才行。
不然,隻有灰飛煙滅的下場。
【打壓清流士族雖可短暫集權,卻瓦解統治合法性,喪失社會精英支持。】
【民生為治國之本,忽視底層疾苦與天災應對,終將引發係統性危機。】
“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歎息一聲,感慨萬千地說道。
老百姓吃喝不愁,誰會沒事閒的造反?
如今大唐效仿後世,成立了救災軍隊,奔赴各州縣幫助受災百姓。
這一措施,使得李世民受到百姓尊敬,朝野上下讚不絕口。
【劉誌具備隱忍與權謀,但缺乏治國遠見。】
【他未能推行製度改革,僅以權術維係統治,最終淪為宦官傀儡。】
【他的享樂與政治怠惰,與傳統儒家“明君”形象背道而馳,被後世史家斥為“昏庸之主”。】
“唉!朕就是貪圖享樂了,才造成如今的境遇!”
唐玄宗李隆基深吸一口氣,有些後悔地說道。
若不是貪圖享樂,以他之前的功績,都能排到曆史十大帝王前幾位了!
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唉,如今他隻能儘力補救了!
【漢桓帝劉誌的統治,是東漢由衰轉崩的分水嶺。】
【他雖鏟除外戚梁冀,卻未能扭轉頹勢,反而使宦官禍國與士人離心成為定局。】
【劉誌的奢靡與政治失衡,深刻揭示了專製皇權下,權力製衡的失效,成為後世鑒戒。】
“明朝的內閣製度就非常好!”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都能穩穩把持朝政大權,實在是難得!”
康熙抬頭看著天幕,感慨地說道。
正是因為如此,清朝才決定采用明朝的內閣製度。
雖說順治提出采用內閣製度,但是一直到康熙這裡才確定下來。
對於內閣製度,康熙還是十分推崇的。
【漢桓帝劉誌是東漢衰亡的典型縮影,他打破外戚專權的牢籠,卻親手將國家推入宦官的深淵。】
【他試圖重振皇權,卻因短視與享樂淪為王朝崩壞的推手。】
【其統治既是個人能力的局限,更是東漢政治結構不可逆衰落的必然結果。】
【後世當以此為鑒,權力鬥爭若脫離製度重建與民生關懷,終將會成為曆史的廢墟。】
【漢桓帝劉誌講完了,我們接著盤點下一位!】
“不要啊!”
“天幕你住嘴!”
漢靈帝劉宏頓時頭皮發麻,哭喪著臉叫嚷道。
【接下來的這位昏君,被稱作漢朝第一昏君,他就是漢靈帝劉宏!】
“第一昏君?”
“好好好!”
“乃公倒要看看,他能昏到什麼地步!”
漢高祖劉邦一甩袖袍,冷著臉咬牙切齒地說道。
【漢靈帝劉宏,是東漢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東漢中後期最具爭議的君主。】
【他的統治以腐敗、昏庸和荒誕著稱,被認為是東漢王朝走向滅亡的關鍵人物。】
【劉宏生於156年,為漢章帝玄孫,其父劉萇世襲解瀆亭侯。】
【他本屬皇族旁支,與皇位本無緣,但因漢桓帝無子,皇位繼承出現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