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兒,你去叫人給母妃也收拾一間屋子出來。”
“是,母妃。”
房俊剛打發走李恪,楊妃又把德安也給支開了,老丈母娘這是有旁人不方便聽的話,要跟他說啊!
“民間常說,一個女婿半個兒,母妃便開門見山了。”
房俊坐直了身子,點了點頭,表示自己在認真聽。
“恪兒本是庶子,按說他不應有覬覦皇位之心。”
“你父皇如今身體康健,恪兒和愔兒即便都是癡傻之人,也可錦衣玉食。”
“但這天底下哪有長生不死之人,若真有一天,你父皇不在了,換做他人繼承皇位,恪兒和愔兒又待如何?”
“皇家無情,沒人比母妃更懂這四個字。”
“所以,恪兒想與太子爭,母妃才沒有過多的阻攔。”
房俊心裡暗自點頭。
楊妃的這番話,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隋煬帝為了上位,那也是百般手段用儘,一步步的把楊勇從太子位上拉了下來。
楊廣登基之時,楊勇不光是被廢除了太子位,更是被幽禁在宮中,被貶為了庶人。
而楊廣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賜死廢太子楊勇。
楊勇的子女,沒有一個活下來的,全都被弄死了。
再說大唐。
李世民與李建成爭鬥,最終李世民雖然勝了,可玄武門外,李世民雙手沾著的也是自己親兄弟的鮮血,跟楊廣一樣,李世民也選擇了斬草除根,李建成的子嗣,沒一個躲過屠刀的。
這是參與爭奪太子位,並且最後失敗者的下場。
至於那些沒有參與爭奪太子位的皇子,最終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能得善終的,又有幾個?
“恪兒把你們倆的談話,都與母妃說了。”
“俊兒,母妃有一事一直想不通,自古諸王就藩,便再無繼承大統的機會,為何你卻說,恪兒就藩之後,反而有機會繼承皇位?”
曆朝曆代的祖製皆是如此,那些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都被留在了朝中,陛下會給予一些政事,曆練這些皇子,最終,從這些皇子之中挑選出合適的繼承人,來繼承皇位。
而那些不被看好,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全部被早早的勒令就藩。
可房俊卻對李恪說,就藩之後,他才有機會與李承乾爭,這是楊妃唯一想不通的地方。
“母妃彆怪我說話難聽,其實舅兄本也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房俊頓了頓繼續說道,“長孫家有今日的權勢,靠的便是陛下的皇權與信任。”
“所以,隻要長孫無忌在朝,就必定會堅持由嫡子來繼承皇位,沒了李承乾還有李泰,沒了李泰,還有九皇子李治!”
“隻有嫡皇子來繼承皇位,才能鞏固長孫家的權勢,才能讓長孫一門昌盛。”
“所以舅兄留在長安城,才是一條死路。”
楊妃點了點頭,這一點,她早就已經看明白了。
“退出了長安城,也就等於是退出了權力爭鬥的中心,今後舅兄也就不會在有那麼多人惦記,做起事來,阻礙也可以小很多。”
“魏王效仿陛下,以弘文館招攬才能之士,目的就在與太子抗衡。”
“舅兄留在長安城,隻要有一點露頭的跡象,魏王跟太子便會聯手打壓。”
“長安城裡沒了舅兄,太子跟魏王必有一番爭鬥。”
“太子跟魏王在長安城中爭奪權柄,而舅兄卻在外屢屢立功,兩相作比,孰優孰劣,自然一目了然。”
“而兩人爭鬥,最終不管誰輸誰贏,最後留下的那個人,陛下怕是都會不喜。”
“所以,離開了長安城後的舅兄,才有機會跟魏王何太子爭一爭。”
楊妃一邊思索著,一邊點著頭。
其實李恪想登太子位,最大的阻礙是李承乾。
朝臣們堅持的並非嫡庶有彆,而是尊崇著長幼有序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