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眼看天下即將平定,而自己還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大勝。
一旦亂世結束,論資排輩的時候,自己必然落後與郭嘉等老臣。
這是司馬懿不願意看到的。
雖說主公對自己十分器重,但再器重也得自己有足夠的功勞,主公才好意思封賞。
一旦天下太平,沒了戰功,自己恐怕難以在朝堂之中身居要職。
要靠政績磨資曆,哪得到猴年馬月?
況且主公年逾五十,還能清醒地活幾年?
自己又沒有跟某位世子交好,全靠主公提攜。
一旦主公年老糊塗,自己還沒混出個樣子。
這一生豈不要碌碌而為?
綜合這些考慮,司馬懿最終選擇了把事情鬨大。
讓那份聖旨傳如益州。
隻要劉備、孫策聯盟穩固,那自己就有的是機會老戰功。
隻不過主公那邊要多操點心,多費些事罷了。
之所以讓郭淮阻止兩天,也是因為以司馬懿現在的地位、郭淮的能力,兩天就是極限。
司馬懿起初也不確定聖旨的內容,也不敢輕易做決定。
直到傳令的人的到來,司馬懿從他們的行為舉止、講述之中才逐漸確定了這份聖旨的分量。
也才有了最終的決定。
不久之後,郭淮眼看就要攔不住朝廷的信使。
就在第二天夜晚,一個司馬懿的心腹小心翼翼地找到了還未休息的郭淮。
兩人秘密交流一番後,郭淮第二天便放那對信使進了葭萌關。
曹真得知郭淮已經無端阻攔人家兩天,還沒等到主公其他消息後,也不敢再次阻攔。
信使也得以踏入益州,把聖旨帶到了劉備的地盤。
信使走後一天,司馬懿名麵上的追兵才姍姍來遲。
夏侯淵派出的斥候在暗處目睹了全過程。
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很快就把情況告訴了夏侯淵。
加上劉徹派出的人回去的報告。
所有人都以為司馬懿在沒有任何借口的情況下,為了主公大業,冒著被陛下問罪的風險硬拖住信使兩天。
卻不知道司馬懿暗中做了手腳,在最後關頭放走了信使。
……
建安十一年夏初,兩份不同內容的聖旨,分彆出現在了孫策和劉備的麵前。
劉備拿到的,是送往益州的那份。
劉協親自發出的不承認劉民的聖旨。
而孫策收到的則是劉徹隨後發出的那份承認弘農王,並邀請弘農王返回封地的聖旨。
“大膽曹賊!竟敢蒙蔽聖聽,越暨替陛下下旨不承認弘農王身份!
此等行徑與反賊無異!
我劉備必定要殺進許都,清君側,想曹賊討要個說法!”
收到聖旨的第一時間,劉備是憤怒的。
孫策越級擁立弘農王的舉動雖說不正義,但弘農王本身是沒有錯的。
畢竟是少帝劉辯遺腹子,就算孫策不隔著當今陛下擁立,劉備也會想辦法為他奏請陛下敕封。
但曹賊害怕弘農王威脅到當今陛下皇位,怕自己失去挾天子的資格。
居然敢如此愚弄天下人,確實更可恨。
“主公,這事有點不對勁。”
諸葛亮一眼就看出這裡不對勁的地方。
“按理說,這聖旨應該是多路一起發出來的。
咱們益州山高路遠,道路難行。
也應該是最後一個收到的。
那麼,中間這段空檔期,為什麼沒有先收到的人過來報信呢?
比如距離許都十分近的荊州。”
“公明說得對啊。
主公,我也覺得這事不簡單。”
法正、張鬆、龐統等謀士,也都和諸葛亮一樣的想法。
假如曹操急於否定弘農王的身份,以免一場夢多,他肯定會儘可能快地把消息傳遍天下。
荊州那麼近的地方,為什麼到現在都沒一點動靜?
守衛襄陽的可是關羽、徐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