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雖然無德無才不被世人看好,但他卻有一個好兒子禹。禹從小到大都勤奮好學,聰明靈利且能吃苦耐勞。與人交往,和藹可親,從不惡語傷人。與人相約,不輕易許諾,一旦約定,便一言九鼎,從不更改。對待工作,勤勤懇懇,恭敬莊重,是同僚的榜樣,也是人民的楷模。
禹接受了舜的任命後,又請益與後稷做自己的助手,一起上任,開始了治水的準備工作。治水需要大批民工,人員從哪裡來,禹找到了皋陶,請求把全國範圍內罪人,罰服勞役,讓這些罪人去九州開發土地。這可是好大的一群人,足有好幾萬人。禹以千人為單位,劃分幾十個勞工隊,每隊任命一個隊長,每個隊又以百人為單位,劃分十個小組,隊長任命十個組長。這樣便於管理,也方便分工。
幾萬人的施工隊伍,吃喝拉撒睡的後勤工作是個大問題。那個時代的生產效率低下,物資特彆匱乏,糧食根本就不夠吃,為了使這麼多人員不餓肚子,還要有一部分人,去狩獵,捕魚,挖野菜,采野果,儘可能的滿足施工人員的日常生活。有了施工人員,有了簡單的後勤保障,禹帶領這支治水隊伍出發了。
由於禹的父親鯀治水沒有效果,受到了流放的處罰,並死在了流放地,禹的內心世界受到了創傷,久久不能釋懷。他難過,屈辱,悲傷,又無處發泄,這些都變成了禹的決心和動力,不完成治水,禹就不準備回去了。在這次聲勢浩大的治水工程中,禹身先士卒,手裡拿著簡單的測量工具,把應該疏通的地段用木棍做標記,施工人員按標記做活,就不能出錯,增加了工作效率。
為了有效的治理水患,禹把有限的治水經費,都用在治理洪水上。他居住的地方很簡陋,省吃儉用,與施工人員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對參加治水的那些帶罪之身,也不輕視,對他們也很關心,從不狠言狠語的訓斥他們。禹的表現贏得了施工人員的敬重,人民深深的愛戴他們的治水領袖。因為禹的親和力,才能萬眾一心,共同治理水患。由於改變了治水方式,由鯀時的堵,到禹時的疏。已疏通的河道馬上就有了效果,兩岸的人,再也沒有了洪澇災害。
禹根據河流走向,和山勢來去,把中原劃分為九個洲。開發土地要先治水,隻有洪水不泛濫了,才能保持水土不流失。禹集中優勢施工人員,先把中原九條比較大的河流,進行了疏通與汙泥的清理,使洪水不再泛濫,九洲土地得以開發。禹每天都要親臨施工現場,掌握施工進度與工程質量,每日都要舟船勞頓,車馬顛簸。有時還要坐順泥拖的橇,穿著帶鐵齒的鞋去登山路。像個技術人員一樣,手裡不離準和繩,規和矩,有時還要帶上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
一想到父親鯀的遭遇,禹的悲憤之情無以言表,一種屈辱感由然而生,這種屈辱感是禹的動力,他一定要把洪水治服,讓死去的父親含笑九泉。禹夜以繼日的為治水的事業操勞,在野外生活整整十三年,用十三年時間終於把洪水治服。在這十三年中禹帶領人民疏通九條大的河流,開墾了九洲土地。不敢因私廢公,幾次經過家門,都沒有回家看一看。而人民有了土地就可以安居樂業,沒了洪澇災害,人民就不會流離失所。這些都是禹的功勞。
禹完成了治水,開墾了大麵積的土地,安排了大量的因洪澇災害導致的無家可歸的流民。讓耕者有其田,再創家業。禹叫他們就地取材,蓋一些簡易房子,先有個安身之所,形成村落也好便於管理。禹派稷教這些新定居下來居民,怎樣種植水稻,並發放給他們稻種子,人民把種子埋到土地裡,心中就有了希望。就會守候他,等待收獲。
這些新居民,因洪澇災害導致的居無定所,是流動人口,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苦日子,個個都麵容枯槁骨瘦如柴。為了能使他們活下去,禹派益把本來就不多的糧食,分給這些新居民一些,有了這些糧食,他們可以與野菜,野果混合食用,熬到了秋天,收獲了新糧,他們就有救了。禹用十三年時間,開拓了九洲土地,為中原的和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原人口增加,成為強國,禹功不可沒。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