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扈氏知道了帝啟親率大軍來討伐國都。慌了手腳,沒了主張,後悔自己一時固執,沒有聽家臣的話,闖下了禍。有扈氏趕緊派人去找家臣,回來的人說,家臣在幾天前就帶著家人出城了。有扈氏隻能自做主張,開始調集軍士,準備戰車。要與帝啟開戰。雖然時間短,準備有些倉促,但有扈氏還是武裝成一支有模有樣的軍隊,開拔出都城。
有扈氏之所以敢同帝啟叫板,是因為有扈氏的封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他的封地三麵環山,一麵靠河,可以說無懈可擊,隻要把大門守住了,就算天兵天將也進不來。有扈氏帶兵迎戰前做了安排,留有足夠的兵力守山門,告訴守門官員說:如果我們兵敗撤回,你們要快速接應我們,攔住朝廷戰車,迅速關閉山門,我們就贏了。
有扈氏戰車在甘地迎到帝啟的戰車,一場大戰不可避免。有扈氏見朝廷戰車軍容整肅,武士個個頂盔戴甲,威嚴不可侵犯。再看自家的戰車武士,七拚八湊,軍容不整。又一想,打仗靠士氣勇氣,穿著並不重要。兩軍對壘話不投機,帝啟率隊衝殺過來。有扈氏也驅趕戰車,奮力拚殺。朝廷的武士個個神勇無敵,是帝啟出發前的訓誡起了作用,武士們怕表現不好,會在神社被殺,一家老小還會淪為奴婢,哪個敢不向前。對朝廷戰車的衝殺,有扈氏的戰車根本無法抵抗,有扈氏的戰車掉轉車頭趕緊逃命,其它武士的戰車也無心抵抗,逃命要緊。有扈氏的戰車互相碰撞人仰馬翻,能跟上有扈氏戰車逃走的,一半都沒有。
帝啟身先士卒,率戰車猛追。前麵不遠便是有扈氏山門,有扈氏以為隻要進了山門,把山門關閉就萬事大吉了。哪曾想朝廷戰車緊隨其後,守門武士想要攔截朝廷戰車,根本攔不住。朝廷戰車橫衝直撞,守城武士四處逃散,山門被輕鬆踏平,有扈氏已無險可守,又被朝廷戰車圍住,有扈氏隻好下車,束手就擒。
帝啟一舉剿滅有扈氏,有扈氏諸侯被處決。宗廟被毀掉,家族一乾人犯被貶為奴婢,封地分封給其他諸侯,不識好歹的有扈氏從此不複存在。帝啟一戰成名,令諸侯膽寒,天下諸侯都來歸順,沒有哪個諸侯敢再造次。從此以後帝啟穩定了天下,做了太平天子到逝世。帝啟沒有推薦繼承人,他逝世後就由他的長子太康繼承了天子之位。
史學家都以為是帝啟開啟了家天下的先河,結束了禪讓的傳承製度。其實在五帝時代,就有父傳子的例子。帝嚳生前沒有推薦繼承人,逝世後就由他嫡長子執繼承了天子之位。執登基後,整日無所事事,沒能把國家管理好,四方諸侯與朝中大臣很是擔心,怕繼續下去國家會出大問題,就罷免了執,立帝嚳的庶出兒子放勳為天子,就是帝堯。因為天子沒有作為是可以罷免的,天子被罷免也是一件挺丟人的事,所以帝堯沒有立兒子丹朱為繼承人,而是立了有孝心的流浪漢舜。
帝禹也沒有立兒子為繼承人,先立的是皋陶,沒多久皋陶去世了。後立益為天子繼承人,但諸侯和大臣不擁戴益,而是朝拜夏後啟,啟才登上天子位。帝啟在對待繼承人的問題上,與帝嚳有些相似,生前都沒有推薦繼承人,死後都是由諸侯及大臣擁立兒子登天子位。帝嚳兒子執做了天子後,沒有政績被罷免。帝啟兒子太康做了天子,終日打獵遊蕩荒廢國事被流放。兒子太康被諸侯立為天子,和廢除天子,都與帝啟沒有什麼關係,看來是我們冤枉了帝啟,
不管帝啟做了什麼,還是沒做什麼,世襲製確實是從帝啟開始的。一個原始的,禪讓製度結束了。一個能者上,庸者下的君主選拔製度,本來是個好製度,是一個社會大家庭,在這個社會大家庭裡,老百姓會得到更多的好處。君主接受人民的監督,如果君主不為老百姓辦事了,老百姓可以罷免君主。如果君主的兒子無德無才,是不可能繼承君主之位的,君位是有德者而居之。世襲製是把一個社會大家庭,變為皇家自己的了,帝王的兒子不論多麼差勁,都可以做帝王,癡傻呆也行。從此老百姓沒有好日子過,生活在被層層盤剝壓榨中。世襲製並不好,但老百姓左右不了。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