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太戊的知錯就改,贏得了諸侯及大臣的尊重,君臣合力,使殷商走出困境,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帝太戊被尊稱為:中宗。殷商的國勢再度興盛,四海平安,諸侯歸順,南方的蠻夷與殷商修好,北方的夷狄與殷商融合,天下沒有爭戰,老百姓生活幸福。
帝太戊逝世後,由他的兒子中丁繼承了帝位,就是帝中丁。帝中丁是一位沒有遠見的帝王,他不願意去殷商的國都亳邑去登基做天子,就把國都遷至他的封地隞邑,因隞邑地處偏遠,沒有直道,交通也不便利。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一代的殷商君主,不會有大作為,他也為後世開了一個不好的頭。中丁遷都封邑,等於降低了殷商規格,殷商發展受到製約。
帝中丁逝世後,由其弟弟外壬繼承了帝位,就是帝外壬。帝外壬也是一位平庸的帝王,在位期間沒有建樹,國勢開始衰落。帝外壬不久病逝,由帝外壬的弟弟河亶甲繼承了帝位,就是帝河亶甲。河亶甲以樣學樣,也把殷商國都遷到自己的封地相邑。國家進一步衰落,因國都遷至封地,比較偏遠,諸侯不來朝貢。
帝河亶甲逝世後,由兒子祖乙繼承了天子之位,就是帝祖乙。帝祖乙即位後,就把國都遷到自己的封地邢邑。這短短幾十年就經曆了三次遷都,國家怎能不衰落。這三代君主都是家臣說了算,家臣要掌握國家政權,就把國都遷到封地。一個家臣怎麼能管理好一個國家,殷商衰敗不可避免。
新登基的天子把國都遷至封邑,原朝廷的那些老臣,名臣就都不用了,用家臣去管理朝政朝廷怎麼能不出問題。祖乙雖然也遷都封邑,但卻啟用了老臣巫鹹為相國,殷商才稍有複興。
自帝中丁以來,不立嫡長子為帝,而改立諸弟兄及他們的兒子。這就等於壞了規矩,諸位兄弟都想做天子,互相爭奪繼承權,成了常態。打打殺殺連續九代混亂,朝廷更加衰敗,諸侯各自為政,不再朝貢殷商。直到盤庚繼位,才改變了朝廷的混亂狀態。
帝陽甲逝世後,由弟弟盤庚繼承了天子位。盤庚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即位後,就為殷商的發展著想,看到殷商現在的衰敗痛心疾首。回想起當年帝商湯,帝太甲的時代,是何等興盛,讓他倍增信心,並立誌,一定要讓殷商再強盛起來。
三次遷都,敗光了殷商多少年積累的財富,諸侯叛離,削弱了殷商的強勢,人民與朝廷離心離德,沒有了整個國家的凝聚力。一次一次的遷都,冷了大臣的心。國家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時候。盤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當年聖祖成湯選擇亳邑建都,那是經過考察和論證的,是最理想的都城。所以必須遷回去。
帝盤庚召開的第一次會議,就是研究遷都的問題。朝臣們懶散慣了,不想遷都,找出了很多理由。帝盤庚也說出了遷都的諸多好處,並表示了遷都的決心。大臣說:遷都亳邑是要渡過黃河的,整個朝廷這麼多人,什麼時候才能搬走?帝盤庚說:當初搬過來時人比現在多,現在搬回去,怎麼就不行了?在帝盤庚的堅持下,朝廷又遷回亳邑。
朝廷離開亳邑時間太久了,宮廷幾乎成為廢墟,亳邑的人口也少了很多。盤庚見原宮殿已無法入住,就叫人先搭簡易的宮殿臨時居住,宮殿隻能另選地址重建。殷商百業待興,盤庚放下身段,與臣民共甘苦,重新實施商湯製定的禮法。以德治天下,讓人民獲得了更大利益。要發展百業,就要降低手工業者的賦稅,使他們有利可圖。通過幾年的努力,殷商的經濟又發展起來了,人口有了增加,盤庚都做了很好的安排。
由於上三代帝王的三次遷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動,諸侯也停止朝貢。現在殷商經濟又發展起來了,百業興旺,諸侯又重新歸順殷商,亳邑又成為繁華的大都市,帝盤庚受到了人民的愛戴。
一個朝代是不是真正的強大,就看北方的夷狄和南方的蠻夷,對朝廷的態度。如果朝廷衰敗了,北方的夷狄就會越過邊境南下。南方的蠻夷也會犯邊,邊民就會受到欺淩,而被迫向南流動。而真正強大的朝代,夷狄和蠻夷怕遭到討伐,不敢犯邊,乖乖的回到他們的邊境內。盤庚朝代,夷狄蠻夷不敢犯邊。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