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聞言哈哈大笑,目光落在王樸身上:“王愛卿,朕即將步入耳順之年,身體每況愈下,今太子已二十有五,朕欲讓太子監國,愛卿為輔政大臣,與先生、李趙二位共佐太子,卿意下如何?”
王樸叩首:“陛下春秋正盛,然儲君需曆練,監國正當其時”,說完話鋒一轉。
“老臣亦已逾古稀之年,老臣舉薦呂蒙正,其人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寬容有雅度,可為太子少師,與吾等共佐太子。”
“善,”柴榮聽後頷首。
一旁趙匡胤單膝跪地:“陛下,臣願為陛下、願為太子鎮守邊疆,保我大周無憂!”
柴榮抬手虛扶:“朕知卿忠誠,然內部亦需卿坐鎮。待太子羽翼豐滿,再議調防不遲。”
三日後,夜,樞密院燈火通明。
王樸鋪開經中書門下議後新寫就的《命皇太子監國製》。
趙匡胤皺眉細讀:“為何將禁軍指揮權一分為三?”
王樸沉聲道:“防患於未然。陛下雖康健,然儲君監國時日尚淺,需分散兵權,避免權臣坐大。”
趙匡胤凝視條例,忽然輕笑:“某懂了,這是學光武帝‘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之法。王大人果然思慮深遠。”
王樸歎道:“非某多疑,乃前車之鑒。昔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皆因兵權過於集中。”
張仲景笑道,“正該如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窗外明月高懸,李重進的鐵槍影子映在窗紙上,如同一杆利箭直指蒼穹。
四位重臣相視一笑,各自握緊了手中的權力與責任。
翌日,後周朝堂之上。
柴榮坐在龍椅上,雖麵色仍有疲態,卻握著太子柴宗訓的手臂,聲音洪亮:“今日朝會,由太子親政。”
第一次監國的柴宗訓雖緊張,卻也努力的學著父親的樣子,挺直脊背大聲說道:“眾卿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李重進憋笑憋得滿臉通紅,趙匡胤則一臉嚴肅地率先出列:“臣趙匡胤啟奏,我大周北麵契丹逃遁漠北,周邊尚餘吐蕃、大理、越吳,長城防線已加固,請陛下準臣繼續屯田練兵。”
柴宗訓想起父親的教導,昂首道:“準奏。趙將軍需與樞密院協同,不得擅動。”
王樸欣慰點頭,出列呈上《科舉新政》:“太子殿下,今歲科舉新增‘農商科’,望您審閱。”
柴宗訓接過奏章,望向父親。柴榮微笑點頭,目光中滿是讚許。。。
屯田軍營內,趙匡胤在燈下細讀《史記》,案頭擺著柴榮親賜的盤龍金槍,心中想到:“陛下待我如手足,某豈能學王莽?”
王樸則與呂蒙正一起,在樞密院日夜操勞,編寫《大周會典》,試圖將柴榮的治世經驗製度化。
李重進偶爾來串門,一個粗聲粗氣,另兩個溫文爾雅,但卻總能碰撞出奇妙的治國火花。
顯德二十五年正月,柴榮在張仲景調理下已無大礙,卻仍決定繼續讓太子監國:“朕征戰十年,養民十年,治世十年,也是該讓年輕人見見世麵的時候了。。。”
柴宗訓在王樸、趙匡胤、李重進等人輔佐下,逐漸展現出治國天賦。張仲景則在太醫院編纂《天下醫案》,將畢生所學傳於後世。
顯德二十五年秋,柴榮退位,政權平穩過渡,柴宗訓即位,改元承德,後周至此邁入‘雙德之治’鼎盛階段。。。
喜歡選英雄改變曆史?等等,我先逝逝請大家收藏:()選英雄改變曆史?等等,我先逝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